“我们致力于做绿色金融市场的领跑者,做民生金融领域的有力竞争者,做同业金融领域的先行者。”新年伊始,在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办公室,该行行长官恒秋用3个“身份”一语道尽该行15年的成长历程。
15年来,从1个营业网点、51名首批入行员工,到遍及省内10个城市的96家营业网点、近2500名员工、总资产3800亿元、累计上缴税收逾50亿元,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的“兴业”巨变业界瞩目。而更令官恒秋自豪的是,“15年来,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全情投入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勇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打造了深具影响力的兴业品牌。”
点亮绿色金融的“金字招牌”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15年风雨兼程,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一直紧紧围绕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江苏省经济发展主线、银行业发展规律和自身经营特点去谋篇布局。
“每天净化20万吨水的徐州市南望净水厂建成运行得力于兴业银行的支持!”徐州建邦环境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勇锋说,“这座净水厂肩负着提升云龙湖水质的重任,出厂净水浊度小于1,色度小于10度,跟自来水看不出差别!”有源头活水,方有清水潺潺。该行提供了1.1亿元的贷款,让净水厂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不只是净水厂。近年来,从尾水深度处理、安全供水保障系统,到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优化、污泥处置等项目,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成为江苏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环境金融中心副总经理夏一飞介绍,该行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累计为256家企业提供了绿色金融融资500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270亿元,绿色金融业务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涵盖新能源、碳减排、污水处理、固废循环利用等众多项目类型,涉及能源、建筑、交通等各个主流行业。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世界潮流,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更应走绿色发展之路。”官恒秋说,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坚持“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观,通过提供广泛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江苏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内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兴业银行系统内首单环境金融PPP融资模式下BOT项目贷款,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留下了一连串先人一步的足迹。举办“美丽江苏”绿色金融推介会、与江苏省发改委联合主办江苏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对接会……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不断延伸绿色金融服务触角,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寻找商机,点亮绿色金融的“金字招牌”。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做绿色金融市场的领跑者,源自责任。而做民生金融领域的有力竞争者、同业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则要靠服务。分行副行长朱士明说,兴业银行南京分行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兴业银行南京分行零售事业部副总裁翁国雄介绍,该行把设立社区支行作为发展民生金融、推动网点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设立了江苏省首批持牌社区支行。“我们实行错时服务,居民晚餐后还能去社区银行‘串串门’办理业务。还有智能化设备、体验式金融服务,视障人士也能使用具有语音导航服务和可触摸盲文功能的ATM机。这些,就是要让服务离居民越来越近。”
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在成立伊始就瞄准了同业金融市场领域业务的“新蓝海”,在同业合作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差异化攻城略地。“选择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商行、农信社及村镇银行合作,避免同质化发展的重复建设,开辟一条通过合作机构延伸服务网络的道路,是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开展银银合作的初衷。目前,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在省内‘银银平台’合作银行17家,正式上线运行系统产品41个。” 分行副行长林端珍说。
吹响“二次创业”的号角
目前,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200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00亿元,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良好,位居江苏省内银行同业前列。在成绩面前,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并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而是早早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呼唤新的思维、需要新的举措、催生新的动力、重塑新的格局。就此,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推出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责任、更是义务。”官恒秋说,江苏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份之一,面对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正致力于实现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新升级,推进新城区建设,打造新公共服务,助力新产业发展,积极投身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朱士明介绍,分行现已累计为江苏城镇化建设提供贷款资金支持逾600亿元,涉及城镇化建设项目200余个。同时,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破冰小微企业融资难,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担保方式,为江苏省内小微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压力。目前,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授信客户近4000户,小微企业客户贷款规模近300亿元。15年间,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为江苏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记者 梅剑飞 翟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