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冯诚 王骏勇)“十二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令人振奋的新成就?展望“十三五”,又将如何深入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站上新的发展阶段,江苏如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再上新台阶?“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进行了专访。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应康伟 摄)
记者:“十二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过去一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迈上新台阶”的新要求,江苏交出怎样的答卷?
罗书记:过去五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比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可以说,这是江苏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从经济总量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5、6、7三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6%。人均GDP达到8.8万元,折算1.4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从质量效益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迈上5、6、7、8四个千亿元台阶,去年达到8029亿元,五年接近翻番(2010年4080亿元)。实现工业利润9600亿元,超过全国总量的1/7。单位土地GDP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50%,单位GDP能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比达48.5%,初步形成“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兴产业快速壮大,销售收入超过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去年达40%。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07%提高到2.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
从城乡面貌看,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去年达66.5%,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特别是经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互动发展,苏中、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提升,五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从人民生活看,衣食住行条件持续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水平都在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7万元和1.6万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0.8%和12.4%。特别是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低收入人口(共411万人),全部实现脱贫。这些成绩,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在较高的发展平台上实现的,应该说是来之不易的。
过去的一年,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江苏篇章,深入理解和落实,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发展定位,对“五个迈上新台阶”逐项进行研究部署,展开了工作新布局。
围绕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先后召开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会议、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会议和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工作会议,进行深化部署。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我们也逐一作出研究部署,明确提出了主攻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拿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办法和举措。
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一年来,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去年全省GDP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从严治党得到全面加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应康伟 摄)
记者: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如何深入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罗书记:我省的“十三五”规划,是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发展定位来谋篇布局的。规划提出,今后五年,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一是在推动“经济强”上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将致力于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实施与此相关的企业制造装备升级、互联网化提升两大计划,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与此同时,还要抓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等工作。
二是在加快“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更加注重增加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加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三是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突出抓好生态空间源头管控,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低于22%;突出抓好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突出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构建系统完整、实施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四是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的风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
记者:近日江苏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我们注意到,这是江苏“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工作推进会。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如此重视,是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
罗书记: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第一个工作推进会,这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新的起点上抓好新开局的一个实际步骤,主要是想在全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的导向,彰显新江苏建设“环境美”的目标内涵。具体有这么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对江苏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些重要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实践经验、规律性把握上升为理论学说,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深远谋划,对促进公平正义、增进民生幸福的认识升华。我们一定要努力把握精神实质,悟透精髓要义,自觉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2013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的“三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标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省工作的重点任务。2014年12月考察江苏期间,总书记殷切希望我们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把“环境美”作为重要的目标内涵,并强调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二,江苏特殊的省情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而又重的位置,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一方面,江苏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密集、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相对比较脆弱,比如我们的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居全国第一,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一直处于高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可以说,江苏现在还没有迈过生态环境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现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江苏要突破自然资源禀赋的限制,就要充分利用这种倒逼压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凤凰涅槃,使绿色发展成为江苏继续走在前列的鲜明优势和品牌,这对江苏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老百姓对良好生态的诉求强烈,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现在大家都注重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食物的诉求十分强烈。这几年,我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看到,雾霾天气、城市黑臭水体等环境问题仍比较突出,全省PM2.5平均浓度超标情况仍较严重。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迫切需求,依然任重道远。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工作十分繁重,必须摆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位置,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就要抓早抓紧抓好。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接受新华社、新华网联合采访。(应康伟 摄)
记者:大家都知道,江苏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实我们了解到,江苏这些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江苏在这方面工作和成效?
罗书记:江苏历来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新世纪初又明确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并把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作为江苏发展的重要方针。2007年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我们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提出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制定实施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集中各方力量,加大有效投入,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省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把“生态更文明”作为“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八项工程”之一,专门出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节能减排、绿色增长、碧水蓝天等六大行动,启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2011年底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把“生态更文明”列入全省总的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指标列为“两个率先”的核心指标,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发展的重要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引领,特别是按照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展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布局。
2013年省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要认识再深化、目标再提升、措施再加强,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六大行动”拓展为“七大行动”。
2014年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对新江苏建设“环境美”的实践内涵作了明确,并提出具体要求。随着这一系列新部署的展开,省委、省政府相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全国率先颁布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作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方向。
经过全省上下持续不断的努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国家环保部也给予充分肯定。空间管控上,制定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划定生态红线。产业发展上,形成“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占比加速扩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资源利用上,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与2010年相比,单位GDP能耗下降22%,单位GDP建设用地规模下降了33%,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效益。污染治理上,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PM2.5年均浓度值逐年下降,太湖治理连续8年实现“两个确保”,城乡环境整治覆盖率达到95%。生态建设上,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2.7%,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建成国家森林城市5个。全省绿色发展指数从2010年的60.5提高到2014年的76.4,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37个、占全国的1/3,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抽样调查满意率达86.5%。
记者:现在,我们已经迈上“十三五”发展的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什么大的考虑?
罗书记:大的方面,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展现新江苏“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乡协调之美”交相辉映的“环境美”现实模样,确保如期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
战略上,主要是把握好江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系统谋划,把握目标定位,久久为功、稳步推进。我们将力争实现两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目标:一是争取环境拐点早日到来。“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性好转拐点的早日到来则是更高担当。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做到“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二是使绿色发展成为鲜明优势。在全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在新常态下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革命”作为突出任务,真正让绿色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竞争力,让江苏发展包含更多的生态质量。
战役上,主要是抓住关键点,组织攻坚战,打好歼灭战,争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大主动。战略目标明确了,还要从眼前每一场战役抓起。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集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重点行动,组织实施一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重点工程,引导各个方面从眼前抓起,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一个一个骨头地啃,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个行动重点要达到四个阶段性目标:一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在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质量问题上有明显好转;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夯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根基;三是生态系统保护明显加强,以山水林田湖为重点,加强系统修复与保护,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四是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着力避免环境公害事件,确保安全度过环境风险高发期,保证生态总体安全。
记者:您刚才谈到,争取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需要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请问这些关键点和歼灭战主要有哪些,如何攻坚突破?
罗书记:江苏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应该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如何把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抓牢抓好抓出成效,我们想,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排了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降雾霾、增蓝天。针对燃煤,废气、尾气和扬尘,以及秸秆焚烧这三类江苏大气污染的源头,更大力度地实施降煤、控排、禁烧举措,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降煤,主要是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力争实现负增长。控排,主要是严格控制各类废气尾气和扬尘排放。禁烧,主要是严格落实全面禁烧的措施,确保不反弹回潮。二是保清水、治污水。做到清水量不减, 对良好水体实行清单式保护,把保护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湖泊、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海域;污水必处理,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不能排放,达标排放也要控制总量;饮水保安全,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三是护净土、治脏土。认真落实国务院将出台的土壤治理“土十条”,保一方净土、护人民健康。突出抓好工矿企业废水、废渣排放处置工作,对偷排偷埋行为铁拳重击,加强有毒化学物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土壤“排毒去脏”;突出抓好化肥农药使用、农业废弃物处置工作,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守红线、善留白。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2%;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将核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严守城镇开发边界红线,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在江苏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江地区是主要支撑,沿海地区是新增长极,生态建设压力大、任务重,尤其要严格按规定审批搞开发,善于做好留白的文章。五是重建设、广增绿。系统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六是抓根本、转方式。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我们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体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要把这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抓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认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认识上要有“立此存照”的意识,来的时候环境怎么样,将来离任时又是什么样子,要经得起后人的评判;能力上做到“三个清”:生态资源的家底要清,环境问题的症结要清,建设生态文明的路数要清,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二是抓责任落实,坚决落实好党政同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等制度要求。三是抓改革法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实施方案,在实行区域联防联治、生态补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形成长效机制。四是抓社会共治,在全社会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强化社会各方面责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