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盐城种子产业亟待发展为强大产业 种子产业
2013
04/18
11:09

盐城种子产值占全省55%,超级稻制种量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种子大市”,但由于市场主体竞争力

不强等因素,种子产业大而不强,盐城如何发挥已有的种子优势,成为“种子强市”,专家呼吁——

一粒小种子,亟待做成大产业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种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动力。盐城是种子大市,但却算不上种子强市,那么盐城要实现由“种子大市”向“种子强市”的跨越,还需破解哪些课题?

种子生产优势全国领先

“盐城作为种子生产和使用的大市,其优势在江苏,甚至在全国都屈指可数。”4月12日,市农委主任茆训东说起盐城种子产业的优势时,如数家珍。

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优势让盐城在种子繁育上占据了天时地利。盐城地处里下河,又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北部,同时还属沿海地区,三个生态区的交汇集聚丰富了生态的多样性。就气候而言,盐城南北存在一定差异,南部温度偏高,北部温度较低,而中部则是种子繁育的最佳地区,特别利于超级稻制种。

4月的新洋农场郁郁葱葱,绿色宜人,6万亩高产良田中有4万亩用于制种。在农场仓库里,停放着200万元购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凯斯7088。“这样的收割航母工作一天相当于1000个农民的工作量,有了这台机器,农场6万亩麦子收割只需5天。”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经理李农说。在仓储中心,从美国进口的600万元一套的烘干设备一天就可烘干300吨,若收割时节遇到雨季,整个农场的小麦10天就能全部烘干。从人工到机械化,种子生产离不开高科技装备。放眼全市,十多个国有农场,加上一些地方农场,都是种子良好的生产基地。

同样值得称道的还有种子培育的技术力量,由盐城农科院、农科所以及众多种子企业形成的种子研发队伍,可以说全国绝无仅有。盐城大力选育新品种,其中一大批品种选育项目还获得了省级以上科技部门的立项支持及无偿资助,而随着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在提高种子品质和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

“盐城常年种子生产面积70万亩,总产量达2.5亿公斤,分别占全省的48%和45%,产值24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全省种子产值的55%。种子使用量达7800万公斤。”这组喜人的数字,足以佐证盐城种子生产的基础力量之强。最难得的是,盐城还是全国超级稻制种基地,盐城的超级稻制种量占全国49%,已是半壁江山。

种业发展机遇多于挑战

3月20日,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朱克江指出,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不仅要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还要注重横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大力发展种源农业。

种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04年8月28日,胡锦涛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主席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可见,政府对种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举措地位。

迎来政策机遇的同时,种子产业也面临着体制机制变革中产生的诸多挑战。例如种子由原来农业部门一家独大的垄断向市场化转变。再如在种子的研发方面,过去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以及种子企业为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由于今后公益性科研单位不再承担育种课题,育种将由种子企业来完成,这对新时期种子的研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县虽然是种子生产大县,种子源源不断向外推广,但本县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靠自留“土种”来自种自收。为何制种大县只能“为他人作嫁衣”?原来,盐城水稻制种90%为杂交籼稻,籼稻更适宜在南方生长,而盐城本地还是以种植杂交粳稻等常规稻为主,换而言之,今后常规稻育种还有突破的空间。

为鼓励发展种子生产,近年来,国家提出制种面积达到1万亩的县可申报全国制种大县。在盐城种子产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上,种苗产业已被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纳入农业发展其中。其中,在建湖芦沟、庆丰、阜宁陈良、施庄,盐都秦南,亭湖便仓,射阳良种场建成万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在亭湖黄尖建成万亩棉种生产基地等写进了发展规划。目前,盐城已有8个县(市、区)具备了申报全国制种大县的条件。

另外,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决定着农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种子强市不仅对盐城,对全省甚至全国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一亩种十亩粮,而且农民的效益也高。”茆训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盐城现有粮食种植面积约600万亩,按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提出的“到2020年,杂交水稻实现亩产‘双千斤’”的计划目标,盐城可由现在亩产650多公斤再提高350公斤,这样就能增收粮食20亿公斤,如按每人每年消费粮食200公斤计算,可养活1000万人,这对还是粮食进口国的中国意义重大。

做强种业需树品牌“盐种”

打造种子强市,盐城还要补足哪些功课?

“做种子强市,首先离不开种子创新。”茆训东说,针对今年公益性科研单位不再承担育种课题的规定,种子企业被推到了研发的前台。但对于企业而言,优势在组织生产、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科研能力不足,要想选育出好的品种,需要足够的研发力量和长时间的积累,以企业目前的实力而言,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借船出海”是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所以科企合作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共赢之选。

另一方面,种子大市要成为种子强市,主要还在于做强龙头。说起种子经营,茆训东自揭短板:“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经营主体小而全,资金实力差,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大企业、大品牌和大品种是盐城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 全省共有种子龙头企业20多家,盐城虽有7家,占三分之一强,但由于无核心技术,自育自繁不多,像“隆平高科”这样的种业航母还没有,所以实力上并不是最强。“强龙行动”旨在鼓励现有的种子企业兼并融合或挂大靠强,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这将是盐城今后着力打造的重点。

加强种子监管则是打造种子强市的关键。目前盐城种子市场混乱,不仅种子品种“多乱杂”,而且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种子较为普遍,种子“套牌” 销售问题较多。盐城虽然成立了种子管理机构,但仍有5个县(市)是挂靠在执法大队,且县级种子管理站都是新成立的,白手起家,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设施陈旧、手段落后、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难以有效开展种子市场执法监管、质量抽检、技术服务等工作。

另外,政策扶持显得乏力,去年市本级用在种子投入上原本就不多,而其中95%还要用于“吃饭”,种子保障水平相对还较低。在风险防范上,种子保险还没有全面推开,投资与产值、效益还不相匹配,只要市场有所波动,种子企业就会遭遇“一年亏损几年不振”的命运。

把种子大市打造成种子强市,树立“盐种”品牌,提高竞争力,使良种得到推广,劣种退出市场,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能让盐城这个农业大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更稳健有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