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主动应对 推进江苏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2016
11/02
16:11

“十二五”末,江苏海洋经济总量已居全国沿海地区中等水平,成为海洋经济大省之一。但是,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强省比较,江苏海洋经济建设尚有较大差距,与江苏经济强省地位不相称。

一、江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紧迫性。(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对江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7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提出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江苏需要在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研究海洋强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二)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对江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出了新的定位。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需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需要重塑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海洋经济的合作和交流。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江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出了新的课题。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课题。江苏亟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推动海洋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开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空间。

(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竞相发展,对江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等五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并在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江苏要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洼地崛起”的紧迫感,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二、江苏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海洋生产总值高于13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提高到13%以上,力争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三位;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到4:43:53;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科教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海洋经济gdp比重提高到2.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海洋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完善。

三、江苏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重点任务。(一)优化空间布局,发挥整体效应。统筹规划区域发展,围绕“优江拓海”,打造江海河联动的江苏特色海洋经济带,释放整体效应。一是促进沿江地区优化发展。推进沿江地区重点和特色海洋产业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二是实施沿海地区错位协同发展。发挥连云港区位优势,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发展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产业。推动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通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园区和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生物、海水淡化产业。支持淮安、泰州、宿迁融入沿海开发战略布局。三是提升网络集聚规模。促进沿海、沿江及内河联网建设,打造江海河联动成网的江苏特色海洋经济带。

(二)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引领,重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一是打造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完善产业引导扶持政策,以创新驱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我省成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强省。二是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建设。积极推进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和制造,建设海上风电产业链及产业基地。三是做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围绕泰州、连云港、大丰、启东等生物医药基地,积极发展高端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四是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合理发展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加快海水利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等的自主研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海水淡化技术与项目合作。五是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海洋信息体系建设,促进海洋信息服务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三)遵循市场导向,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围绕沿海地区不同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进一步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提高综合效益。一是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和休闲渔业结构合理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二是充分利用江苏海洋化工科研平台,发展海洋精细化工,进一步优化海洋化工产业结构,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三是在南通、泰州、扬州三大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基础上,促进船舶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四)发挥区位条件,强化优势产业。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海洋运输业、港口物流业、港口经济等优势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海洋运输业发展。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建设“丝路驿站”,吸引世界知名的港口、航运、物流等企业进入江苏海洋运输市场。二是加快港口物流业发展。依托沿海沿江重点港口、多式联运枢纽和重要空港等节点,建设一批交通物流园区。加大与长江中上游及江苏周边沿海地区港口、航线的合作,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港口群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壮大港口经济。推进港、产、城联动开发,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城市为载体、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腹地经济为依托的开放型港口经济。加快建设南通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深入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

(五)突出资源特色,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依托特色资源,打造江苏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开拓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一是打造江苏特色海洋旅游产业。突出山、岛、湿地等特色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发挥区位优势,拓展旅游市场新空间,构筑海洋旅游新格局。二是做强江苏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海洋文化会展业,拓展海洋文化演出娱乐产业,提升海洋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繁荣海洋文化影视传媒,强化海洋文化经贸服务业。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院长、党组书记

□孙巨传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