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进而推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从“追赶”迈向“超越”。
在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中心里已经实现机器换人;跨江北上,海安经济开发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形成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主导产业新格局;一路向北,徐州经济开发区内,徐工集团打造出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引领全球……走马大江南北,记者发现,传统制造业发达、科教创新资源丰富的开发区,作为智能制造的“先行军”业已彰显优势。
智能制造,延续工业大省优势
去年12月,工信部发布《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按规划,我国智能制造将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并明确十大任务:包括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等。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应积极对标!” 在前不久召开的江苏大院大所对接会上,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院士指出,“江苏优势延续的关键是智能制造,产业交替的驱动是智能制造,动能转换的引擎是智能制造。”
从国际维度看,发达国家先进工业园区正向智能型园区延展,我国园区还处在制造型阶段,而且是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制造;从国内维度看,随着开发区政策和体制优势的弱化,相对于东部地区,我省的比较优势在减少,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我省的先发优势在丧失。
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斌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经过25年的发展, 常州高新区土地开发已接近40%,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原本有限的环境容量将面临更大压力。只有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通过各种要素的综合利用,才能有效破除高新区的发展瓶颈。
“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符合园区转型发展的要求。” 苏宿工业园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崔成刚说,这个2006年启动开发建设的园区,连续八年位列全省共建园区考核第一。如何保持优势?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四化”园区的要求,该园区把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产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依靠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单单一个“可成科技”项目,通过“机器换人”应用各类智能机械手臂6000多台,一举节约了2万多名用工。
智能工厂,重塑园区制造业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伟创力工厂,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走进其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只见几个机器手臂来回旋转,进板、激光打印、割板……流程化工作转眼完成。企业负责人说,这条生产线如果是全人工需要10人,如今只要2人;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里,记者看到,只要在光棒沉积、烧纸等核心设备输入相关数据,随着工作人员按下键盘,放置材料的门自动打开,机器人自动抓取,一键实现全自动运行……走马全省各地园区,像这样制造智能化的场景“亮点频现”。
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我省思路明确——坚持循序渐进,全面普及电子商务,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努力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全过程的互联网化,积极创建智能工厂;坚持分类施策,电子、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广关键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石化、新材料等流程制造企业,推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汽车、海工这类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建设……
“我们正站在时代‘风口’,需要不断升级换代。”南京开发区高新园常务副主任万舜介绍说,为推动制造业升级改造,南京开发区引进清华智能制造研究院,嫁接德国“工业4.0”,为德国博世、白云电气、天加空调等重点企业度身订造10家智能工厂、20个智能车间。
从智能生产线到智能车间,再到智能工厂,智能正在重塑我省园区的现代制造。
走进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产业基地,机械声音隆隆,却不见多少工人。徐工机械公司党委副书记杨丽介绍,这个21.4万平方米的厂房,是亚洲最大的单体联合厂房,总投资20多亿元,目前产品涵盖1吨到12吨大中小全系列装载机,全球首台LNG装载机就诞生在这里。150套智能机器人经过程序设定,可以自行完成零部件的结构件下料、焊接、涂装、装配。“全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徐州市委常委、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强介绍,园区以互联、集成、数据、智慧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目前开发区两化融合率已达到75%-80%。
省经信委的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实施603项、总投资1572亿元的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三年滚动计划。到“十三五”末,江苏将力争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和工厂。我省已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加强新时期技术改造的重要抓手,开发区率先探路,责无旁贷。
“智”向未来,新业态催生新跨越
不可否认,受交通、区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发资源大多集聚在长三角核心区,我省部分地区智能制造普及率仍然较低,苏北普遍较弱。
面对不同地区、园区、企业水平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复杂的现实,着力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新业态,“智”向未来,成为共识。
江苏省智能制造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认为:数据是智能制造的瓶颈,突破了数据瓶颈,才能实现以数据驱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无论高精尖人才,还是流水线工人,在智能制造的发展导向下,都需要进行知识的培训;服务体系需配套,通过一系列政策、体制机制保障,放活市场,让企业有“创智”空间。
提“智”创“新”,成为指向和追求。周斌表示,常州高新区鼓励工业企业从单纯的生产制造方,向制造加服务方转型,开掘智能制造的新业态——高新区政府支持企业从生产制造向第三方维修维护、远程故障诊断等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开展一体化增值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与信息化服务商的多方位合作……
更多全新的平台和业态破茧而出。去年11月,由徐工集团与阿里云公司共同打造的“工业云”发布,将徐工数字化工业能力输出打造成开放、共享的全球云平台。这种研发模式将带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研发变革,使“世界就是徐工的研发部”变成现实。
归根到底离不开政策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是我省乃至全国开发区建设的样板。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说,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战略在苏州工业园区实践,园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力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平台建设和试点应用。
一座现代化的人工智能中心坐落苏州工业园区,智能时代、智话园区、智建平台、智创未来……一个个展示区域,仿佛一枚枚指针,把开发区指向了可见的未来。漫步其间,李强书记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趋势。有条件的园区,应积极探索、先行一步。”
由此,江苏开发区更宏阔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付奇 吴琼 杭春燕 邵生余
本报实习生 袁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