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南京海关于9月14日推出20项措施,全力助推江苏开放型经济深入转型。
开放型经济是经济大省江苏的传统优势之一,进出口已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二位。2017年1-8月,江苏省实现外贸进出口25725亿元(人民币),同增20%,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4.4%。其中,出口和进口各占中国同期16.1%、12.4%。
南京海关副关长叶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苏开放型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制造业升级、产业链延伸、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诉求更加迫切,相关的监管、服务机制创新也面临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本次措施出台的宏观基础。
海关为此走访了600多家各行业的代表型企业,召开了数十场座谈会,以“问题导向”收集了企业和基层部门自2017年以来实践中的“第一需求”,并与海关总署和江苏省政府及职能部门进行了深入沟通。
融入“一带一路”
江苏同时伴有多个国家战略的重叠。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省份,在苏企业在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布局、多式联运、国际班列,以及区域互联互通的需求日趋强烈。从职能角度看,海关在经济国际化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江苏已有苏州、连云港、南京、徐州、南通五市先后开通了连接中亚和中欧的“苏满欧”、“连新亚”、南京“中亚”等8条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以内蒙古满洲里、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为口岸,辐射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中亚各国和欧洲主要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1-7月,江苏累计开行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达690列,搭载标箱6.58万个,货运量51.68万吨、货值19.21亿美元。
“进入中亚和欧洲,国际班列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物流方式的选择”,南京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夏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企业层面的反馈看,国际班列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帮助很大。
从本次出台的措施看,海关的工作集中在三大方面:与国际上的海关签署合作协议、与国内铁路和地方政府等积极沟通、加强和升级海关通关监管等方面的智能化改造,为企业创造便利条件。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与国际的沟通主要在于海关AEO制度,即“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是世界海关组织WCO在《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下所倡导的一项重要制度,核心是以海关信用管理制度提出构建以信用新型海关监管机制。
江苏目前共有192家高级认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根据海关总署2014年82号公告,对企业来说,需要在内部控制、财务指标、守法规范、贸易安全等四大方面符合相关标准,条件较为苛刻。因获得的难度较大、周期长,所以一旦获得认证,企业可在中国和互认国海关、国家多个部门享受到最快查验等绿色通道。AEO企业查验率平均降低70%,通关时间平均缩短50%。
南京海关企业管理处副处长仲济生表示,海关根据中央简政放权等要求,强化企业信用培育和培训,抽调专人对符合江苏“两聚一高”的企业进行精准指导。2017年1-8月,关区开展高级认证企业重新认证实地作业127家。
加工贸易监管改革
自金融危机以来,进出口首当其冲。
江苏一直以来是加工贸易大省,从外贸结构看,原本占绝对优势的加工贸易及保税物流业务量占比下降。到2017年1-8月,加工贸易占比已下降到41%,而同期的一般贸易占比为49%,这显示出整体进出口结构趋向均衡。
南京海关加工贸易处处长胡文杰认为,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江苏加工贸易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逐步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产业链不断延伸,从单纯代工逐步向产品研发、设计、维修、销售等高端延伸。
因此,面临加工贸易综合成本上涨、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的现实,南京海关正着力推动加工贸易从以制造环节代工为主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型升级,促使加工企业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等潜力进一步释放。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外经所所长张远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推动加贸企业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载体是提升开放型经济的一大关键,“其中,税收法则是核心”。
基于此,海关总署于2016年11月批准在昆山海关和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率先实施了赋予区内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这为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生意往来”提供了关键手续。截至2017年8月底,试点中共有22家企业开展试点业务,累计进出口25.08亿美元。根据安排,这一试点将继续扩大,并在未来根据发展形势实现全覆盖。
南京海关人士表示,自贸区中涉及加工贸易的政策已在本次改革中全部吸收并结合江苏的实际进行了优化。其中,“以企业为单元加工贸易监管改革”则是海关总署加贸改革方案在江苏的重点抓手,其核心在于释放红利给企业,由“企业自报(企业自律管理、自定核销周期、单耗自核管理)、海关抽查”,这样可形成管理集约、权责明晰、风险可控、便捷高效的综合模式。
扩展特殊监管区功能
江苏开放型经济优势的一个典型表现是,于全国率先探索成立了海关特殊监管区: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出口加工区和第一家综合保税区。
到目前,江苏共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个,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最多的地区,吸引了2500余家企业入区发展,并且带动了区外大批关联企业。2017年1-8月份,特殊监管区内企业进出口值为5763.4亿元,同比上升16.5%。
胡文杰认为,目前各特殊监管区需要找准定位,统筹考虑本地经济环境、产业基础、贸易结构、资源布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特殊监管区建设和发展。
从本次改革看,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正在全面参与复制自贸试验区政策。目前重点推进的是:一、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实行“一次备案、多次使用”制度,企业一次办理备案手续,即可同时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多元化业务;二、实施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推动区内外企业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