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转型才能赢得未来
位于苏沪交界处的花桥国际商务城去年服务业占比达到67%,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昔日小镇几年内竖起上百幢百米高楼,云集50多个企业总部,幢幢楼宇流金淌银。在大润发的华东总部,每年开票销售额200亿元,在花桥上缴税收超过5亿元。
江苏人均土地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少,“笼子”空间有限,站在全国经济总量第二的高点,如何应对日益凸显的资源要素制约?
不满足、不懈怠,探寻新的发展动力,江苏把转型升级工程列为“八项工程”之首。
“要把发展立足点加快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稳定性和协调性上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省长李学勇说。
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正在全省加紧布局——
2015年前,我省将在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百个重大项目,培育百家骨干企业,形成百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建成5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力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在服务业领域,正在实施“十百千”行动计划,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到2015年达到48%左右的阶段性目标。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并非“一弃了之”,正迎来“凤凰涅盘”式的改造升级。江苏传统产业体量较大,八大工业行业中有6个跻身“万亿级”,“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正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
产业有序转移的同时实现项目提档升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最近10年,无锡在徐州6个南北共建园区投资169.5亿元,转移产业项目181个。睢宁纺织业过去苦于无龙头带动,从江阴转移过来的九天针纺公司和睢宁的纺织业对接,生产出来的纱线嵌入了塑料亮片、金属丝线等,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动整个产业链。而无锡原来的制造业工厂,已变身物联网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数据显示:全省三次产业比例已由2002年的10.5:52.8:36.7,调整为2012年的6.3:50.2:43.5。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刘兴远说,数据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创新无价,升级没有“路径依赖”
【新闻现场·南京江宁】位于南京江宁区秣陵街道U湖,原本只是农民养鱼的小湖泊,现在周边却成了“未来产业”的集聚区,一座座孵化器、加速器环湖开发,引来了全球顶尖的创新人才。不久,这里将成为国家网络创新和无线通讯研发中心。
打造经济升级版,突破在哪里?“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从‘要素红利’转向‘创新红利’,才能实现可持续地发展。”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表示。
基于此,江苏“十二五”时期把“创新驱动”确立为核心战略,近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0%,去年突破1200亿元,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
大投入,大成效。2012年,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以及发明专利申请量5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成为首个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的省份,连续4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今年1月1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有49项成果(通用项目)获奖,居各省份第一。
“值得欣喜的是,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创新的主战场,显示了江苏既要高端产业、更要产业高端的发展理念。”省经信委科技质量处处长李裕桃分析指出。
目前,十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省的32%、38%。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等6个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一,智能电网、新材料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国第一。
创新驱动犹如一根“魔棒”,引领着江苏走上更多依靠科技而非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之路。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徐工集团逆市发展。就在上月,10台12吨位大型装载机出口巴西。这种大吨位装载机3月30日刚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项目。目前,徐工已累计掌握核心技术超百项,获授权有效专利近千项。
统筹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成长为全球第一的童车企业,昆山“好孩子”书写了一段神奇的创业史。集团董事长宋郑还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在昆山、美国、荷兰、日本、中国香港建立研发机构,拥有一支300多人的国际化团队。
创新驱动,同时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驱动。眼下,全省各地正在抢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有序推进各项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实现更大突破。
工农并举,城乡共享“发展红利”
【新闻现场·常熟梅李】常熟市梅李镇一片蔬菜大棚前,郁郁葱葱的蔬菜非常新鲜。作为苏州重要的“菜园子”,梅李镇拥有2.2万亩蔬菜种植区,全面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精耕细作。而苏州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南环桥市场,每天批发量在2000吨左右。
作为工业大省的江苏,一直以来有着独特的“农情”:资源禀赋紧缺而农业产出丰厚,人地矛盾突出而规模农业领先,传统农业根深且现代农业率先,城乡差距缩小并工业反哺加大。作为粮食总产量全国第四的农业大省,江苏正在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从率全省之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机制,到市人代会作出有效保护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的决定,处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提升中的苏州,将对耕地、对稻林鱼花等传统农业产业的保护提升到生态战略的高度。
“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更是守住生态安全防线,保护战略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介绍,苏州力争用2-3年时间,确保农业总面积不低于410.56万亩,优质水稻110.56万亩,特色水产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其中蔬菜面积50万亩),生态林地100万亩。
按照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目前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进程和主要指标均超时序、超预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有效灌溉面积等多项关键指标居全国第一。2012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2.3%、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总数1.6万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61%。
工农并举,经济打造升级版;城乡共享,民生福祉同步升级。2012年全省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人均纯收入12202元,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43:1,城乡收入差距为全国最小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