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苏州:全面创新 加快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2017
10/09
16:21

开栏的话

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苏州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我市各级引发持续热议。继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后,9月30日我市又召开专题部署会,对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号召全市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承担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今起,本报推出“苏州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系列报道”,聚焦苏州发展新思路、触摸发展新脉动,敬请关注。

过去两个月,苏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频频,引人关注。

8月29日,苏州市政府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城市。

9月7日,国内AI(人工智能)创业先锋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正式推出DUI(Dia?logue User Interface)开放平台,开始规模定制化开发之路。该平台是思必驰首个全链路对话定制平台,让开发者可以依据需求定制人机对话交互系统。

以科大讯飞签约落户和思必驰的飞速崛起等为代表,苏州正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贯彻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苏州市工作会议精神,苏州鲜明提出要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其中之一就是要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

这是苏州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抉择。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把握主动、抢占高地?唯一的途径就是创新。就是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果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产业选择更看成长性爆发力,聚焦重点领域集中突破

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过程。

苏州在产业发展上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产业基础好、门类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多、产值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要看到,苏州工业还处于大而不强状态,与先进地区相比,苏州的产业结构相对偏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不够快。

数据显示,在中国制造500强企业中,苏州仅有9家入围,大多还集中在传统产业;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但核心领域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到500亿元。

对此,苏州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产业选择上要突出重点、有所取舍。诚如省委书记李强所言:“苏州选择产业项目不仅要看体量、看规模,更要看产业成长性、看爆发力,看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中的作为。”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指出,苏州各地在产业引进培育上要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重点领域集中突破,每个板块发展1至2个未来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特色竞争优势。

放眼苏州,我们欣喜地看到,苏州这几年正加快产业布局、苦练内功,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喷薄欲出的前夜。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到了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2016年,苏州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729亿元,同比增长7.1%。当前,更需要我们进一步支持以信达生物、泽璟生物等企业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集聚度高、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

“十年磨一剑”,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正逐步成为引领全球纳米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截至2016年底,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取得丰硕成果,累计引进孵化纳米技术及相关应用企业407家,就业人数3.01万人,全年总产值383亿元。全市纳米技术产业接下来的目标也很清晰,即紧盯技术前沿,加强研发应用,推动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创新,在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中扩大自己的优势和影响力。

前景非常广阔的人工智能产业,苏州积极抢占风口。立足商业应用,苏州正积极组织筹办人工智能产品博览会,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加快形成以科大讯飞、思必驰等领军企业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按照目标,到2020年,苏州力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纳米、半导体、光伏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培育年销售百亿工业企业40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15家。

继续提升创新浓度和密度,以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产业优化升级,关键靠创新驱动。

去年以来,一场围绕回答好“创新四问”的系列活动在苏州全市上下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创新载体平台打造、科技人才引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苏州不断谋新招、使硬招,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3+1”政策文件到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直指创新的痛点和难点。

如,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就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每年组织实施50个左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1000项以上、培育500个省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产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创新药物等若干领域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但是,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我们在创新浓度、市场活力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周乃翔指出,要继续紧扣“创新四问”补短补软补缺,聚焦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着力突破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技术,把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引领优势。

围绕载体、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苏州正进一步提升创新浓度和密度,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

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程,重点建好纳米真空互联试验站二期、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中国移动苏州数据中心等25个单体投资超5000万元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并在年内布局新建10家左右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到2020年累计达130家。

落实省“人才新政26条”和市“人才新政40条”,用好18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聚人才,分类施策引人才,精准服务留人才,强化激励用人才。到2020年,力争高层次人才突破25万人,新引进占领全球制高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团队)3至5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增长5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8件。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在市级设立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基础上,推动全市各板块设立联动基金,年内形成300亿元规模,带动全社会投资超2000亿元。

狠抓创新政策落实和创新生态营造,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推进20家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实现每年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开展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专项行动,争取设立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

“轻装上阵”加快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凤凰涅槃”

发展路径,决定城市未来。

对苏州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偏重,转型会比其他城市“更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往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不转型不行、转型慢也不行的关键时期。

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苏州市工作会议明确,近一个时期对苏州原则上不作过高的经济总量指标要求,支持苏州轻装上阵、加快转型。

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周乃翔指出,要在发展路径上下定决心、勇闯新路,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抢抓机遇,下定决心、保持定力,不为过去的模式所限制,不为眼前的困难所束缚,在创新上下功夫,在转型上多用力,扎扎实实干几年,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转型出关、实现凤凰涅槃。

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苏州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坚定发展的信心。

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20多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2.7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4件,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7.2%,近年来每年提高约1.2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主要指标符合预期,工业生产稳健运行,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万亿元、增长9.7%,连续5个月保持在9%以上;服务业发展稳中有升,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过6300亿元、增长8.4%,占GDP的比重51%左右。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流等行业的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苏州更要对标找差距,始终保持一股子冲劲和拼劲,向着更高目标奋发进取、不断跨越。

对照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水平,苏州新旧动能转换亟待加快,相较于“深圳制造”的龙头之大,“杭州制造”的龙头之多,“苏州制造”在行业规模、战略地位、趋势引领方面没有什么优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压力增大与高端人才不足并存,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深圳、杭州。

站在新的起点上,苏州也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追求。到2020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3%,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左右。

创新永远在路上,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永恒课题。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苏州再出发,在前进。 苏报记者陆晓华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