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开创“制造强省”新局面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2018
01/22
16:27

210.jpg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给制造大省江苏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极大增强了江苏振兴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6万亿,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3%左右。全省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江苏工业规模大、门类全、企业优、支撑强的优势,聚焦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提高制造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迈出“制造强省”建设坚实步伐,为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提质量,增强工业经济质量优势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江苏工业的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引领优势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质量品牌意识,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围绕工业机器人、动力电池、数控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48项重大质量攻关;攻克共性技术、培树典型示范、开展教育培训、加强品牌传播,宣传打造“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提升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培育能力;组织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引导支持力度,推动江苏产品转向江苏品牌,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全面提高江苏制造业质量优势和综合竞争力。

● 培育质量标杆和品牌示范。培育国家质量标杆14个,全国质量奖企业18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43家,居全国首位;国家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产业集群16家。

● 苏州市、镇江市获批成为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 苏宁、徐工、红豆、海格、沙钢、远东、悦达、亨通光电、海澜之家、中天钢铁、好孩子等27个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 通过消费品“三品”示范引领工程,到2020年培育200家示范企业、50个示范平台、20个示范区域、100家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 孙文华:

一手抓质量攻关,一手抓品牌培育,无疑点中了江苏工业经济质量优势提升的关键穴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多项重大质量攻关是补齐实体经济质量短板的“精准滴灌”,是品牌培育能力提升的强基工程,更是品牌价值彰显的微观支撑;另一方面,从江苏大地鲜活的发展实践中,挖掘品牌价值、加大品牌示范、突出“三品”引领,既是“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的助力之举,也是江苏工业经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融合之举,更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应有之举。通过质量攻关和品牌培育的“双轮驱动”,有理由相信江苏工业经济质量优势打造的目标将会更为清晰,路径更为具体,措施更为有力。

创特色,构建区域差异发展格局

打造地标性特色产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按照“1+3”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苏南五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开展全省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提升行动;完善20个特色产业省市共建机制,集聚集约发展地标性特色产业,更好推动各类企业分工协作、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有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 着力打造24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11.jpg

● 重点打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域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工程机械、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领域一批5000亿级产业集群。

● 成功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推动优势资源集聚,撬动产业创新发展。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 孙文华:

伴随着多个国家级空间大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江苏“1+3”主体功能区的精准打造,江苏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正在深度重塑之中。重塑过程也印证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所指,产业的空间特色和市场的深度分工将合体呈现。最直观的呈现无疑是地标性特色产业的发育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以此为观察发展实践的坐标,江苏“创特色,构建区域差异发展格局”的年度诸多举措的强力实施,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彰显了江苏发展新红利的形成来源,对于江苏抢抓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将形成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撑,特别是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发力,宏观空间格局变化、中观区域功能重塑、微观地标产业和集群形成正成为系统的逻辑闭环和有力的工作链条。

激活力,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新产业、新业态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定的15个重点领域,实施八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实施计划,跟踪推进22个省新兴产业重大专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融资租赁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应用;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速行动,发展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新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

● 757个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

● 高淳陶瓷、苏美达五金、莱克电气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无锡双良节能、苏州博众和徐州徐工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 孩子王、信达生物、YOHO!有货、同程网、汇通达、运满满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 孙文华:

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同时,江苏制造业传统优势明显,其基础地位不可替代。加快发展新旧动能的转化需要激发活力,活力释放的路径要具体管用。江苏无论是22个省新兴产业重大专项的实施,还是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推进,抑或生产性服务业提速行动等,均是活力激发的真实写照:既体现了对不可阻挡趋势的拥抱,是“插柳成荫”的有效举措;也体现了对不可替代地位的筑牢,是“老树开花”的现实要求;更体现了传统制造业和新一轮科技革命融合的巨大空间,是“无缝对接”的有力展示。无论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面上数据,还是一些优秀企业案例,均在有力阐释了引领型发展的可取路径和努力方向。

强创新,激发产业转型升级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省原创化学药等1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落地;积极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工程,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推进智能装备自主研发和示范应用;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着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5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8家,累计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269家。

●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进总投资近1000亿元的80个重点项目建设,9家企业中标国家强基项目。

● 南京熊猫电子的工业机器人制造数字化工厂、万帮充电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设备远程运维服务及数字化制造车间等17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专项支持,大生集团的纺纱数字化车间等8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 22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产品350个,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家;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2000家,培育入库企业近万家。

● 阳光集团、恩华药业、丰东热技术、恒顺集团等7家企业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达37家,居全国前列。

● 国电南瑞、徐州重型机械、苏州博众精工、好孩子等10家企业入围2017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单。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 孙文华:

创新是大势所趋,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只争朝夕,需要精准发力。既需要加快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补齐创新生态的短板,也需要立足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创新的动力应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但也离不开政府的精准助力,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的格局之中。当前我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导向高度契合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要,也是着眼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有效举措。同时,根据江苏实体经济的发展实际,既统筹考虑,也重点突出,围绕一些重点行业领域,加快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创新标杆培育计划,示范了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模式和努力空间。

促融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从先导性技术发展成为普适性技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进程明显加快。我们抓住机遇,大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努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互联网化专业服务机构,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制定实施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智慧江苏建设示范工程,培育龙头行业电商、工业电商;实施“133”工程、“企企通”工程,促进企业互联网化提升;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民参军”企业超过800家。

● 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89.17,居全国省区第二;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97.37,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效益指数135.94,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第一;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61.6,位居全国之首。

●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新增两化融合创新示范试点企业280家、贯标企业275家,先声药业百家汇等7家平台被评定为全国首批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 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底重点建设10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10万家。

● 由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宁苏量子干线建设工程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全国第三条、我省首条量子通信干线正式开通。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 孙文华:

伴随着I(信息)C(通讯)T(技术)融合模式的不断出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领域将不可避免地持续拓展,融合方式也将不可阻挡地持续创新。顺应这一大潮流,融合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工作中,既要“互联网+ ”,也要“+互联网”,既要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也要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既要体现为市场行为的创新,也要体现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同时也为军民融合提供时代机遇。江苏的实践生动阐释了融合发展的巨大现实空间,政府在促融合方面多措并举,从多个维度生动展示了融合的重点、方向、手段等,为企业创新、政府管理创新及时插上ICT的翅膀,为信息化、智能化的加快推进穿针引线,搭建了有效的工作平台。

调存量,促进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传统产业占江苏制造业60%以上份额,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引导企业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落实奖补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组织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三年滚动项目计划,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同时,积极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组织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去产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 累计建成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55个,示范智能车间一线生产人员平均减少约20%,综合生产成本平均降低约22%。

● 全年化解水泥产能5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30万重量箱。2016年、2017年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214万吨、煤炭产能836万吨,提前三年完成国家“十三五”煤炭去产能目标。

● 推进“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全年关闭落后化工企业1421家,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 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2017-2020年)》,到“十三五”末,全省新增5000家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

专家点评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章寿荣:

存量作为一种“过去式”产能,曾经同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技术条件与市场需求相对适应。但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加快,市场需求的变化,存量可能变成了无法兑现市场价值的僵化产能。调整存量应该因物制宜,区别对待。一是“升上去”,就是要让可激活的存量重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为新时期的供需平衡发挥作用;另一是“压下去”,实在不适应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需要的,就要降量压产,甚至让其完全退出市场。“升上去”的路径在于企业技术改造、加强智能装备、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投入等,“压下去”的对象必然是煤炭、水泥等低端落后产能或过剩产能。通过“升上去”“压下去”,将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更好实现市场的动态供需平衡。

抓节能,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制造,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定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指标体系并发布考核结果。联合多部门制定《省“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强化节能项目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强节能执法监察,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

● 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22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3家工业园区入选绿色园区、2家企业入选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0个产品被评为绿色设计产品。

● 2017年共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标准车)10万辆,建设充电设施2.1万个,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 节能量交易试点扩展到10个设区市,累计交易69次,交易节能量28.76万吨标煤。

专家点评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章寿荣:

工业绿色化不仅有利于营造经济增长新动能,也能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绿色工业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江苏应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顺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价值链绿的生态工业体系,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产业发展范式,注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其中关键一着在于形成绿色清洁能源消费结构,必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

稳运行,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在宏观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坚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构建涵盖主要工业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1283家企业的重点样本企业库,提高运行监测精准度;强化督查通报,建立目标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定期通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节能降耗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推动新开工100项、竣工100项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按期完成;深化产融合作,向金融机构推荐247个项目,涉及贷款需求240.8亿元;加强煤电油气运要素保障和应急协调,全力促进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 全省层面启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通过技术、质量、环保、安全、用地、能耗等标准,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产出、单位能耗税收、单位排放税收等为主要评价内容,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体验”。

● 2017年全省工业生产要素供给总体平稳。用电保持平稳增长,电煤库存处于合理水平,新增大工业申请用电报装容量1900万千瓦,同比增长23%;工业用电量42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油气运供应持续稳定,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330万吨,同比增长3.7%;燃机电厂累计用气量84.2亿立方,同比增长34%;货运总量21.4亿吨,同比增长8.1%。

专家点评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章寿荣:

伦敦《经济学人》曾经提出中国采用了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等三个指标来监测运行情况,即所谓“克强指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选择用电量等三个指标评判经济运行状况,是对经济运行数量关系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我国实际。其中最为公众熟识且比较敏感的指标当数用电量,任何生产都需要能源的支持,电力成为运用范围最广的动力。但是,要高度重视能源升级中科技对传统电力的“挤出效应”,因此要全方位加强监测分析,包括新开工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竣工项目、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节能降耗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只有把指标的监测分析与督查协调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优服务,打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坚持把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大会,出台发展先进制造业26条政策,表彰百名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重塑发展信心。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地见效,督查落实省政府一系列降成本意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开展委领导班子挂钩联系制造业领军企业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7项权力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获全国省级第一;举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i创杯”、“江苏智造”创新大赛等,着力打造新常态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 推进“降成本”意见落地,全年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交易、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成本1300亿元左右。我省降成本工作“启动迅速、落实到位、亮点频出、成效明显”,得到国务院督察组的肯定。

● 南京、苏州、宿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成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建成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12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4家。

专家点评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章寿荣:

这是政府部门当好“店小二”、做好企业的服务员的生动诠释。面对当前复杂变化的经济形势,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引导企业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聚力创新、加快转型,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从企业创新转型来说,既要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政府不能乱伸手、乱插手,而是要“放”字当头,做好“减法”,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就是要简政放权,降低创业创新的制度性成本,还权于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用“减法”优化创新环境,用“简政放权”换取时间红利,真真切切地去为企业服务,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需,这样才能让企业专心致志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展望2018

江苏靠制造业起家,也要靠制造业走向未来。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省经信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现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