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聚焦“改革开放” 新时代江苏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交汇点讯 7月7日,江苏经济学会在南京举办“江苏经济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与会专家回顾总结江苏经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鲜明特点与丰富经验,分析当前江苏经济改革开放的状况、形势与问题,并探讨新时代江苏如何推动高质量改革开放与发展。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专家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既遵照中央统一部署做好改革“必修动作”,也积极探索、大胆开展自身发展所需的“自选动作”,极大地增强了发展的内生活力。如实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
在省经济学会专家看来,当前面对新时代、新坐标、新使命,奋进中的江苏尤其需要对改革进行再审视、再谋划,从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前行的动力,在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中锐意进取,不断提升综合实力,逐步赶上并引领时代潮流。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储东涛说,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制造业见长,目前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而观照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缺少世界一流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江苏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上处于中低端,工业增加值率仅在23%左右,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差距甚大,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基础。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吕永刚认为,应摒弃速度情结,变速度焦虑为本领恐慌、质量焦虑,更加关注经济增速背后的质量效益和经济增长背后的综合效益,创新和完善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破”字当头,淘汰落后产能、非法产能;“立”字为本,培育壮大具有高度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社会化机构;“降”字为要,去库存方面重点化解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偏高的库存,去杠杆方面重点降低企业杠杆率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降成本方面重点要继续清理涉企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
推动重点改革形成新品牌、新优势。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吴先满表示,江苏要加快推进已经启动的各项改革发展事项,突出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重点改革,比如,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品牌。进一步提升“放管服”改革品牌效应,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努力把江苏省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导入新基因蓄积未来新兴产业优势
在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开发区”发挥了关键作用。专家直言,目前我省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仍走在前列,但是以简单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制造业体系为目标、以大量利用外资和大规模出口为主导等为主要特征的开发区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张为付认为,促进我省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由“外需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紧密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他建议,首先,搭建集聚和培养创新要素的开放式创新协作平台,开发区内部各类主体间要创新协作,搭建“核心产业凸出、辅助产业集聚、产业内及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要素共享”的创新协作平台;开发区区内与区外要创新协作,打破“画一个圈”的地理范围概念,最大化利用其所依托的城市资源;不同开发区之间要创新协作,让本区的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产业成长服务周边开发区的相关产业。其次,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江苏外贸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进全省开发区探索“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再次,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
提升本省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靠的是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江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部分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向服务型经济的过渡阶段,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尚未完成,要素成本优势不再,产业被低端循环锁定,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李慧博士提出,要依靠互联网推动服务型经济,形成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尽快制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标准化程序。要借助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制造质量。
新经济具有极强的扩张性、渗透性和颠覆性,近年来迅猛发展。省委研究室战略研究小组专家表示,面对机遇与挑战,江苏应当结合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将包括无人机、机器人、石墨烯、物联网等产业在内的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和新材料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从而在中国网、中国车、中国路的发展建设上占有重要地位。江苏既要积极推动现有新经济发展,也要擅于导入新产业基因,蓄积未来新兴产业的优势。
通过一体化发展优化配置资源要素
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江苏区域经济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省一直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有条不紊、持之以恒、因地制宜地推进。
吴先满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通过一体化发展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组团等多种类型的空间一体化形态,促进了要素的自由流动。
省科院研究员方维慰表示,如宁镇扬一体化将由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转移等浅层一体化阶段,向市场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等深层一体化阶段跨越。经过几年的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分区域来看,创新指数增长贡献率主要是苏州和南京,合计约占近70%比重,我们还需探索区域自主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制定风险分担利益匹配机制。
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空间优化布局和要素集聚作用更加突出,新时代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推进。
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需要打造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建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制定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南京大学教授沈坤荣认为,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发展各有优势特色。从城市定位来看,如苏州、南京是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需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克服行政边界固化、城市职能定位不清晰等困难。在推进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秉承“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解决好规划、资金、运营三大难题;环境保护,理念超前整体推进,必须把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以长远眼光、超前理念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市场决定,效率为先,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既要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乡村振兴,同步推进,要以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实现农业集中经营、农村统一规划、本土人才回归,才能根本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面貌。
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