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淮安:聚焦本土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
07/22
15:37

一根草丝,拉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领跑世界;一条毛巾,让一个小作坊迈上中国酒店布草行业之巅;一片羽毛,撑起了一个羽绒产业;一块电感,让一个代工厂成为台湾电感行业的“最佳合伙人”。淮安区,一个本土民营经济活力十足、潜力无限的地方,目前,共有列统工业企业343户,其中290户为本土民营企业。1-9月份,本土民营列统企业实现入库税金约5.8亿元,占列统工业入库税金的70.9%。

淮安区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已超过30%,在本土的经济贡献当中份额超过70%,民营经济真正成为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动力。同时,民营经济这样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得益于它根植的这块土地,本土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崛起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此外,淮安区属于淮商的发源地,在这里,企业家锐意进取的精神特别令人钦佩。

2018年7月,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省隐形冠军企业”称号。江苏共创人造草坪公司是淮安区本土民营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人造草坪生产企业,年销售量自2011年起稳居全球首位,目前占有国内45%、全球17%的市场份额,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江苏共创人造草坪引进全自动混料系统拉丝机、加捻机等先进设备,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了自动裁剪式人造草坪、阻燃型人造草坪等200多种不同的草坪。目前,企业年生产人造草坪可达4000万平方米,在全球拥有100多片通过国际足联检测和认可的草坪,利润在2016年超2亿元,今年1-8月份,入库税金已经达到1.4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6.1%,是全区工业企业纳税第一大户。自2017年8月份正式启动国内主板上市工作以来,该公司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市成功后,将成为淮安市首家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

破除体制障碍 优化营商环境 引导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淮安区多年以来把本土民营企业家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具体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最主要的还是解决企业家想不想创业的问题。比如,坚持每年开展经济发展功臣的评比,表彰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本土企业、企业家。二是着力打造好营商环境。多年来,按照上级要求,想办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深化放管服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想办法解决企业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破解不同主体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资金难问题。前两年,通过争取,省里的再担保公司在淮安区成立了第一个全省县级层面上的分公司,它盘子大、能力强,可以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是优先安排考虑解决本土民营企业的用地问题。土地是本土民营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但发展空间吃紧的现状摆在眼前。在过去的几年里,淮安区坚持应保尽保、节约集约原则,一手抓用地保障服务,一手抓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以转变用地方式促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实现了企业需求与政府资源高效投放的双向融合。

在创新创业的实际问题解决方面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比如说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用地的问题以及一些创业项目的落地问题。同时,还兼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还考虑到传统中小企业的创新问题,这部分企业在整体产业份额当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但往往压力也最大。所以,如何通过创新发展来增强他们的持续竞争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近年来,淮安区一直致力于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破解资金瓶颈方面,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平台引入战略投资者,设立各种子基金,积极支持重点产业股权融资。在解决土地问题方面,在全市率先创成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近年来共保障了210个本土民营企业建设用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成立区投资项目代办中心,建设项目审批环节提速达70%。利用全市首家建成的工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平台,及时掌握企业运行“第一手”资料,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不见面”审批,在前不久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排行榜上,淮安区成为苏北唯一入选县区,位列75位。此外,淮安区还加强对重点创新项目的孵化和培育,促进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淮安区还对针纺织、教具、羽绒等传统产业实施能力提升行动,力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福满堂门业有限公司是淮安区一家本土成长型中小企业。年初,该企业990万元的银行贷款到期,需还款后重新续贷。“贷款还不上,资金链就会断,但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压力很大。”在每月一次的银企对接会上,该公司总经理姜长友道出当前窘境。第二天,淮安区中小企业应急资金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告之由区转贷资金出资500万元帮助转贷,不仅为姜长友缓解了一半的资金压力,且转贷资金利率低,比使用外面资金节省了将近8万元利息。“区里为我们本土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优质环境,让我们创新创业的信心更足了。”姜长友说。

强化政策落地 搭建平台载体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要想发展,技术的进步、人才的集聚是最根本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淮安区重点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创新引导政策,在财税、用地、人才、技术创新等方方面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兼顾到企业的需求;二是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只要符合条件的,不遗余力地抓好落实、及时兑现,从一定层面上讲,这也增强了这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三是建好一系列平台,目前正在和南大建立技术产业转移淮安分中心,同时,把家门口高校的优势也进一步发挥好,和淮阴工学院共建了大学生“双创”基地。

中小企业创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企业家对高校研究工作缺少了解。通过建设更多的平台,可以让企业家和高校研究者能够面对面真诚地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擦出创新的火花。

今年7月初,淮阴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萧湖景区落成启用。基地总占地 460亩,目前已建成5.8万平方米的文博城和2万余平方米的学生公寓。首批入驻的2000名师生来自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管理工程学院。基地以打造开放式、智慧型、有特色的现代政产学研高度融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景区基地为目标,依托淮阴工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大学科技园平台,深化内涵建设、加强科技转化,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淮安区积极落实省科技创新“四十条”政策、市科技创新“二十条”政策,出台了区科技创新“十五条”政策,对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在淮安区转移转化提供服务的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济人和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给予奖补,目前已落实区级奖补资金170多万元。紧紧围绕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纺织等优势产业,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衔接,靶向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全力推进“翔宇英才”计划落地落实。今年以来,省科技企业家申报获批6人,市科技企业家申报获批26人,第五期省“333”培养工程增选对象入选5人,优秀高校毕业生招聘招录31人,“翔宇英才”计划申报64人,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组建10人。

锚定目标走前列 推动事业上台阶 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地方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尤其是在周恩来总理家乡。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是保证,共建是手段,共享是根本目的。作为地方党委政府,首先要把发展抓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强实体经济,做大蛋糕,这样才有能力改善民生,这是基础前提条件。其次,要有以民为本的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蛋糕做大了,怎么切,是要考虑的事情。这些年,淮安区坚持每年把新增财力的70%以上都用于扩大民生投入,最典型的就是,用了近两年,花了十多个亿,解决了城乡老百姓区域供水问题。今年,又开展了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投入大概有十六亿。通过这个工程,老百姓可以用上又清又好的水,一定会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起点,淮安区坚持“全市走前列”的目标定位,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奋勇突破、持续攻坚,以高质量的发展成果体现担当和作为,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在经济发展方面,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盐化新材料、机械电子、现代教育装备等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改革开放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综合监管执法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城乡建设方面,深入对接全市“东扩南联”城市建设,抓好淮阴工学院萧湖“双创”基地、恩来干部学院周边地段“三轴两片”建设,加快把中心城市核心区做大、做强、做特。在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开展“践行周恩来精神,建好周总理家乡”专题教育实践等系列活动,高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淮安区段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淮安区运河文化。在生态环境方面,认真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环境指数和产业指标同步提升、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在人民生活方面,精准落实扶贫举措,实现到2019年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出列,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

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淮安区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让淮安区人民有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截至目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5659元和8811元,分别增长8.8%和9.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医保、低保、救助等各类保障政策。义务教育改薄项目完成10个,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5%,推动建设6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公众安全感持续攀升。(杨丹丹 谭鑫 蒋雪峰 黄洁)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