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不利因素影响,我市经济表现亮眼 ——
全省首位,GDP增速8.1%的背后
编者按 今年上半年,在种种不利因素之下,南京经济依然表现亮眼。GDP增速达到8.1%,高居全省首位。在亮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我市经济哪些新变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即日起,本报推出“年中回眸看亮点”栏目,为读者逐一深入解析。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42.5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幅全省第一,领跑东部城市——7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亮出今年上半年南京经济运行优秀“成绩单”。
成绩来之不易,形势催人奋进。
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狠抓“六稳”工作落实,全市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调度,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未来。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工作,高位谋划调度,既正视困难挑战又用好有利因素,既坚定信心决心又拿出务实举措,确保全市经济发展顶住下行压力、实现稳中求进。
3月1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专题调度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时强调,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市上下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经济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进一步紧起来、行动进一步快起来、责任进一步扛起来,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4月23日,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做好二季度经济组织运行重点工作。市长蓝绍敏强调,一着不让抓好经济组织运行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努力把一季度“高开”转换为上半年的“高走”,把一季度良好的“起势”转化为全年的“胜势”。
6月18日,张敬华再次专题调度经济工作,对奋力冲刺“双过半”进行研究部署。他要求,全市上下要始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鲜明导向,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强化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决心,精准有效施策,努力交出一份“双过半”的高质量答卷。
7月12日,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蓝绍敏要求,全市上下要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三大攻坚战,注重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全力以赴把“稳”的基础打得更牢,把“进”的步伐迈得更大,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项目、大活动不断,强力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牛鼻子”。上半年,我市始终把项目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大力推进。
2月23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一季度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会,总投资1669亿元的179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6月13日,我市又召开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通报了全市1—5月重大项目推进情况以及各区(板块)完成情况排名,指出前一阶段我市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少数项目开工后进展缓慢等问题,要求各区(板块)和市有关部门下一步工作要对标找差、狠抓进度。
市发改委介绍,今年全市共安排重大项目508个,当年计划投资2931.9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1570.8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3.6%,顺利实现“双过半”。
今年还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招商突破年”,各区各部门铆足了劲“打擂台”。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上半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招商活动263场,实际利用内资达到939.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2.7%,全市六大目标任务指标均实现“双过半”。
尤其是6月26日开幕的南京创新周,吸引了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海内外高科技企业、2300余名业界大咖和精英齐聚南京,500余件智能黑科技产品来宁参展。这既进一步汇聚了全球创新资源,
也体现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南京担当”。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迸发
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南京如今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这也为南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去年以来,我市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民间投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振。市委“一号文件”连续两年聚焦创新名城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总部之所以选择在南京投资建厂,看中的正是这里的高效率和优良营商环境。”上半年在溧水开工的西门子电机和数控生产及研发基地项目方——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雷说。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另一项重要内容。以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增值税改革为例,5月份首个申报期,全市就已有15.97万户企业获减税19.02亿元。这既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生存压力,也促进了企业继续加大投资、不断发展壮大。
市统计局介绍,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8.7%,比一季度加快9.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2.3%提高到52.7%。而民间投资,恰恰更能彰显市场的活力和信心。
本报记者邹伟查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