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挖欧美墙脚 苏州十亿重金引智促产业转移
2013
07/11
10:57

“蓝田 (Bruce Lahn) 教授今年将关闭他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逐步全身心转移到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赛业生物科技公司技术副总裁欧阳应斌昨日在“2013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作为苏州市吸引海归博士的主要平台之一,上述“创业周”将持续5天,在亟须摆脱候鸟经济阴影、培植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创业周”被视为一种升级版的招商引资。 蓝田博士的故事,只是“挖欧美墙脚”众多案例中的一个。

苏州举办这样的“创业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本报记者了解到,5年来,超过800个项目落地苏州,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开花结果。目前官方并未公布扶持资金总金额,本报记者大致估算其规模,金额可能超过10亿元(844个项目,每个项目扶持资金大致在150万元~400万元之间,加上免费的房租等其他补贴措施)。以“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为例,根据相关政策,入选者将获得50万元~250万元的安家补贴,根据创业项目规模和进度,给予100万~4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以苏州微木科技公司为例,该公司在识别、检测空气或其他物体中存在的微量物质方面掌握前沿技术,其创业之初已经从政府获得了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支持,来源是政府资助的启动资金加各类人才计划的补助。此外,1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两年免房租。

地方政府想吸引的不只是项目支持,还有智力支持。参与本届“创业周”的潜在创业者共有2224人,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博士占72.4%,硕士占25.9%,具有海外背景或留学经历的占87%。参会者共携带创新创业项目2274个,其中生物医药占23.5%、电子信息占22.6%、新材料占16%、装备制造占10.4%、新能源占7.9%。

欧美博士归来,逐渐形成了部分高端产业转移。

苏州海光芯创公司是一家自主创新研发高速光子集成芯片的企业,其产品为3G、4G通信领域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创始人胡朝阳博士告诉本报记者,光电通信行业有很多华人精英,有很多已经回国创业,没回来的也在准备回来。

刘胜军则是医药行业的例子。2009年3月,在美国做医药研发的刘胜军参加了苏州市政府在华盛顿召开的“引智座谈会”,萌发创业冲动,回国参加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获得了政府资助的200万元启动资金,以及政府介绍的500万元民间天使投资,自己又掏了一些家底,2011年年初在苏州吴江注册楚凯药业公司,从事医药行业服务外包。

目前,医药行业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大量向中国转移。“美国的同类企业迅速萎缩,2006年之前在美国学有机化学毕业很好找工作,现在很难,工作岗位都转移到中国、印度了。”刘胜军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