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环境、两岸各自发展阶段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投资环境禀赋的变化,使台资企业与地区经济同步转型升级这一发展难题率先摆在了江苏面前。这是台商在大陆近30年投资必然会遇到的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也是大陆必然要面对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双方必须共同面对。
“我们一天生活中从早到晚、从头到脚接触的台湾品牌产品可以拍成一部微电影。”江苏省台办主任王荣平向记者这样描述。
“早晨起床戴上海昌隐形眼镜,早餐喝旺旺牛奶,吃着元祖的蛋糕,穿上达芙妮的鞋,骑着捷安特去上班,上班配的是宏基电脑,手里拿着HTC手机,加班时来一份康师傅方便面……”台湾品牌早已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些产品又多产自江苏。
自20世纪80年代台资开始对大陆投资以来,江苏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第一大省。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2012年大陆台商1000大企业中,江苏省有343家上榜,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截至今年4月底,江苏省累积批准台资项目达2.4万多个,实际到账台资企业超过610亿美元,台湾企业前20强全部在江苏有重大投资。江苏吸引台资连续十年位居大陆各省(区、市)之首,去年苏台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王荣平告诉记者。
但先发地区总是面临着发展前沿的挑战。国际经济环境、两岸各自发展阶段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投资环境禀赋的变化,使台资企业与地区经济同步转型升级这一发展难题率先摆在了江苏面前。
台商投资转型升级难题
两岸经贸关系经过了近30年的不断发展,台商投资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90年初,这一时期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台湾转移到大陆,投资规模偏小,投资方式以合资或合作经营为主,独资企业较少。第二阶段出现在1995年以后,消费型电子产业在投资中占了主要地位,江苏省等“长三角”地区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重点地区。第三阶段出现在2008年后,这一阶段台商投资转型升级的压力开始日益显现。
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总体需求不足、资源要素制约等挑战严峻。同时,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日本“重生战略”等都旨在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因此,两岸在国际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面临着被双重挤压的风险。
另一方面,大陆的发展战略已由此前的平衡发展、优先发展逐渐转变为推行均衡发展战略,以实现各地区间科学协调发展。“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台商投资的转型升级实际上不仅是一种投资扩资,还必须包含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现在不仅仅单看投资数额,关键在于对投资‘含金量’的要求。比如发展方式怎样,产品是否环保、是否占有技术的制高点等。”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向记者表示。
面对第三阶段,台湾经济部门前负责人施颜祥在2013年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上认为,这些是台商在大陆近30年投资必然会遇到的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也是大陆必然要面对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双方必须共同面对。台商须以“转型”与“升级”这“两手抓”来加以应对。在转型方面,首先是要转移“阵地”:目前台商正由南而北、由东而西地转移阵地,要像动物逐水草而居一样,寻找最适合的生产基地,以优化台资产业区域分布。在升级方面,主要是提升两岸经贸投资的质量和层次。
“在现阶段台商投资已不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战略上的根本性转变。”南通市市长张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商的投资领域将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服务业并重转变;职业也由代工生产(OEM)到贴牌生产(ODM),逐步向经营自有品牌(OBM)提升;制造业向两端延伸,从产品制造到研发设计,再到构建新的营销网络和商业模式。
用“四个新高地”建设破题
面对第三阶段出现的新难题,如何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升级版新局面?2013年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江苏的现有优势,加快建设台资产业集聚、台企创新发展、台商投资环境和两岸交流交往等“四个新高地”。
对于发展中的新难题,王荣平认为,可以通过“四个新高地”建设,进一步提升苏台经贸合作的发展水平。以建设台资产业集聚新高地为例,他向记者表示,江苏将专注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助推台资投资转型升级。
苏南地区是台商最集中的地方,仅昆山一地就聚集了大陆九分之一的台商,历经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有十万台籍人员在昆山买房、落户。江苏省台企的分布情况,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比60%、25%和15%。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台商投资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化,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为台商“北上”苏中、苏北地区投资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正如台企在大陆的投资正在“西进”一样,台企在江苏的投资也在迅速“北上”,出现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说法。“特别是近几年,台资利用增长的比例,苏北超过了苏南。江苏的台资产业布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王荣平告诉记者。
早期赴大陆投资的台资,从事传统产业多一些。江苏有两条明显的产业带,一条是从南京至苏州沿沪宁线形成的IT产业链,另一条是从扬州、泰州到镇江沿江形成的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带。王荣平表示,“下一步,从台资的产业结构调整上考虑,江苏将更注重两岸在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生物制药、新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形成新高地。”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产业离不开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据悉,江苏省台办归纳梳理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名牌产品申报、省专利实施计划项目和资金等20多项具体的政策专项并汇编成册,下发给各地台办、台协会和部分台资企业,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20多项涉台政策,既实在又实惠。台资是民族企业,享受的政策与大陆企业一视同仁。”王荣平向记者强调。
服务性政府助推转型升级
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曾这样描述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支持了企业,企业就可以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可以支持民生,所以政府相当于支持了自己。
对此,郑立中向记者表示:“台商参与大陆的改革开放,参与大陆的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台商企业为大陆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两岸的经济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所以,政府应该服务他们、支持他们,帮助台企实现转型升级。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在服务台商方面,地处苏北后发地区的淮安市通过政府精心打造的“101服务”品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淮安经验”。
所谓“101服务”,即100%满足台商所需各类服务,加上1分的惊喜。具体来说,淮安市通过组建台商服务中心,积极协调政府的教育、卫生、人保、商务、公安等十家涉台部门,按照“101%满意”的要求,制定细致完备的服务细则,第一时间掌握和帮助台企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在淮台商就医、办证、融资及子女入学等问题开设专门窗口和绿色通道;组建台商法律咨询顾问团,为台资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专业服务等。同时,各县区政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对辖区内台资企业的服务工作,建立了全市立体的服务网络。
淮安市台办主任周洪兵向记者表示,台商服务中心成立三年来,为全市台商维权金额一项就超过了两亿元人民币。
政府用心打造的“101服务”品牌,得到了台商朋友和台湾各界的认可。淮安继连续四年被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之后,2012年跻身为“极力推荐城市”行列。
“淮安全市上下对台商投资都抱以十分热情的欢迎态度。市政府将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宗旨,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向记者表示,在服务台商投资方面,淮安将努力做到“四个最优化”,即:一是吸引台资政策最优化。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在融资、土地供给等方面争取为台商提供更好的环境。二是支持台企措施最优化。在开拓市场、转型升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打造等方面拿出举措,助台企创新发展一臂之力。三是服务最优化,除了“101服务”要延伸之外 ,还要设立台商服务热线,推动领导干部和台企进行挂钩结对、点对点帮扶,为台商打造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四是生活环境最优化,贴合台商需要,努力让台商在淮有“家”的温馨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