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江苏先进碳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常州)新材料院士专家报告会在常州市武进区举行,旨在搭建碳材料行业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技术、人才、资本、项目等创新要素的交流融合,推动石墨烯、碳纤维等碳材料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以“东方碳谷,赢领未来”为主题,邀请先进碳材料领域权威院士学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领军人物等300余位嘉宾参会,共同探讨在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先进碳材料产业如何走好发展之路,推动江苏新材料产业“政、产、学、研、金、用”的深度融合,汇聚创新创业资源。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苏是国内较早发展先进碳材料产业的省份,在石墨烯、碳纤维、碳纳米管、碳碳复合材料以及其他碳基复材等方面的研发应用均处于全国前列。常州作为江苏最重要的先进碳材料产业集聚城市,逐渐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应用成果,已集聚碳一批石墨烯领域龙头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碳纤维领军企业。今年,常州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
“常州是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装备制造业全国领先,工业体量超1.3万亿元。”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一波介绍,常州积极布局石墨烯、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等先进碳材料产业链,全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当前,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产业正处于技术创新的关键期、产业应用的突破期和做强做大的机遇期。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强介绍,常州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已发展成为全国先进碳材料的产业高地,“东方碳谷”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希望常州以先进碳材料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龙头、骨干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的桥梁、组织、协调作用,联合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投融资机构,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
武进是国内较早发展先进碳材料产业的区域,先发优势显著,品牌效应良好,为常州打造“东方碳谷”产业地标发挥了关键作用。武进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响品牌”为基本目标,出台了《先进碳材料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和《加快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全区先进碳材料企业累计突破300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新增A股上市企业3家以上。
新项目新产品备受关注
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新华(常州)全球石墨烯指数报告》,该指数已连续六年发布,被誉为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现场签约11个合作项目,分别是天奈科技研发总部、天华新能源研发总部、倍速科技研发总部、新奥石墨烯电子载带专用料PS/PC母粒生产项目、常州无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硅源新能负极材料项目、砥创(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北京碳材料产业促进会战略合作项目、石墨烯产品认证中心合作项目、南京工业大学西太湖产业学院合作项目、常州大学碳材料研究院合作项目。
现场发布的一批新产品,同样让人备受关注——
江苏碳元发布的石墨超导膜,因其高达450℃的耐热性,耐腐蚀,热阻低和柔韧性良好等优势,与优质的保温层结合,可以打造“五恒系统”,即恒温、恒湿、恒氧、恒净、恒洁的五恒模式。
常州碳索新材料研发的石墨烯粉末涂料,冲击性能可以满足1kg×150cm,耐盐雾性能超3000小时,耐候性能超2000小时,适用于酸雨腐蚀严重地区或者酸雨腐蚀严重的沿海地区铁路扣件防腐及海底隧道和极端气候条件下(风沙、极寒等)铁路扣件防腐。
江苏新奥碳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研发的石墨烯增强导电PS粒子,可满足下一代锂电池对超高容量的需求。江苏承煦生产的石墨烯高导热纳米碳塑合金LED模组,将有望取代铝型材散热鳍片大功率LED模组,成为LED灯具发展的新方向。
此外,常州中超生产的石墨烯复合半导电屏蔽料、常州启赋安泰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常州翊翔生产的碳碳复合材料、江苏先诺生产的高强高模聚酰亚胺长丝等新产品也相继亮相。
深化区域产业合作
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三省一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模式,为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长三角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石墨烯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快促进长三角区域石墨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倡议书——
共同推动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组建。充分发挥长三角技术研发、成果辐射、行业服务等优势,携手推动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打造石墨烯行业的创新主引擎,筹备成立长三角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共同推动石墨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通过市场化机制,合理调配创新要素,推动实施长三角区域联合攻关项目等专项计划,协同攻关石墨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石墨烯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首次商业化。
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细分产业链。围绕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产业资本、集群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进行差异化定位,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与分工,实现创新资源最优配置,在各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石墨烯细分产业链条,强化建链补链强链。
共同开展重大创新资源和仪器设备共享。推动石墨烯人才、技术、企业、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各区域自由流动。发挥资源优势叠加效应,建立健全长三角仪器设备和试验场地共享机制,提高使用效率。
共同构建长三角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打造“长三角石墨烯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促进石墨烯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来源: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