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余鹏鲲:广东模式和江苏模式,哪个更普适?
2020
12/21
15:59

编者按:12月1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其中提到:将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

有读者在这条新闻下留言,不想又激起了“广东模式”和“江苏模式”之争。



高赞高回复,看得出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心和争论。省会城市发展的带动效应究竟有多大?广东模式和江苏模式该怎么比?GDP紧随广东的江苏,今年能否后来居上?本文或许可以提供一些观察视角。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鹏鲲】

上周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召开,年底也到了各地统计经济数据的时候了。而谁能坐上今年的GDP头把交椅,又成了一个关注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1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10万亿大关,成为国内第一个GDP破十万亿的省份,连续31年保持住了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地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观察者网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把广东省的GDP拿出来作为一个国家单算,排在世界十三名左右。



广东省GDP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情况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除了广东,江苏今年的GDP也可能迈过十万亿大关,排名第二。

粤苏的工业化发展范式有一定的区别

广东和江苏的成功也是工业化的成功,长期以来积极发展工业,以工业化结合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就是各省发展经济的既定方针。可以说只要能发展工业和信息产业,哪个省都不会放弃。但广东和江苏的工业化程度和工业化人口数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最终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领头羊。

但两省的支柱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说江苏的工业企业所在的行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中游,而且很明显的体现出工业立省的特点。而广东的工业企业所在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而且广东部分城市除工业依然发挥带动经济的重要作用外,金融服务业也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江苏GDP第一的苏州市的六大支柱产业是纺织、冶金、化工(包括石化)、轻工业、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2017年,苏州市六大支柱行业累计完成产值30568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值都在9000亿左右,而其他四个产业的产值都在3000亿元左右。



江苏GDP第二的南京市2004年确定发展的五大产业是电子、汽车、石化、钢铁、电力。2017年南京提出“4+4+1”主导产业体系,也就是四大先进制造业、四大服务业和一个未来产业。其中四大先进制造业也就是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根据南京市的规划,2020年四大服务业的营收将达3万亿元,将等于两个“先进制造业”规模。

由于近年来改革创新的基调深入人心,各城市在产业命名方面唯恐不新、唯恐不高端、唯恐不先进,这与十年前各城市朴素的命名大异其趣。

但纵观2015年江苏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电子信息的发展内容还是以光纤光缆和路由器等设备为主,装备制造业还是以数控机床和船舶制造为主,节能环保产业以建筑环保材料为主,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电子信息产业以电源控制芯片、低价传感器、主板生产为主。基本符合笔者所说的大部分行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处于中游的水平。

而广东在工业上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下图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产业。观察下图,不难发现广东的深圳和广州都富集了大量的新工业产业,例如深圳的电子信息(国际一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就在深圳,江苏主要提供高级芯片制造中的封测环节)、新能源(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替代)、科技服务(主要体现在代测试、代实验、原型开发)都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也是产业链的中上游。与此同时深圳的金融、出口贸易和文化产业也非常发达,已经成为窗口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中对广州和深圳的定位就有明显的金融业为导向的特征。而江苏虽然也在大力提倡总部经济,鼓励发展非银行的金融业,但在很长时期内还不会出现广州和深圳这样的金融核心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产业 图源见水印

但另一方面珠海发展的产业就与江苏相类似,除此之外广东还有很多城市依然把家具、陶瓷、五金、纺织、造纸、玩具、制鞋、水泥、汽车零部件、印刷、农产品、饮料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作为自己的优势产业。

因此江苏与广东的发展模式并不像很多自媒体总结的那样,是广东新江苏旧,广东着重发展新兴产业而江苏以传统产业为主。而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其不同更多地是由区位优势不同而造成的。

粤苏支柱产业不同源于区位优势不同

相比江苏,广东有两张好牌。

一张是广东离香港近,利用外资较为方便,也利于发展外向出口型的经济。尤其是改革开发初期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广东实是占据了地利。

今天的香港经济已经完全由金融、贸易、房地产主导了,已经无法继续提供内地工业升级需要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了。香港作为贸易枢纽的地位也比过去有所下降,香港在出口贸易中地位被其他城市取代只是时间问题。但香港始终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也是中国利用外资的最重要的窗口。

根据商务部2018年发布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17年度由香港入境的在华投资占到总数的64.7%,占比不可谓不大。



这也说明时至今日,外资在进入时还是希望在香港进行周转,再进入中国大陆。由香港进入的外资当然不可能完全投向广东,但近水楼台先得月,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直接名列前茅。

根据相关文献,江苏实际利用外资直到2003年才超过广东排第一,之后除2015年外每年江苏都是实际利用外资第一位的省份。2019年根据南方日报的报道,前11月广东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全国第一,形式会不会发生新变化,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虽然后来江苏利用外资的规模攀了上来,但事实上只赶上了外资福利期的末尾,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早已经是靠国内投资驱动的了。

广东发展的第二大优势是广东发展较独立,同时风气包容、就业机会多、发展时间短,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1月7日,百度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天气网、携程、百度百科发布《2020年春运出行预测报告》。其中预测春节期间人口迁出城市TOP10是深圳、北京、上海、东莞、广州、苏州、成都、佛山、杭州、郑州。



其中有四个城市在广东,前五名中有三个,其他省份最多只有一个,江苏的苏州在第六,浙江的杭州在第九。

江苏的绝对人口本来就不算多,江苏历史上相对优越的农工业条件使得江苏成为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而且属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相交织的地区。

根据中国江苏网的消息,2018年末江苏发布的“老年人口信息白皮书”显示,江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率居全国各省份之首,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

江苏不仅本省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不如广东,而且在挽留人才方面也不如广东。



根据中新经纬整理的各地统计数字,2018年广东的常住人口不仅比江苏多出近40%,增长率和增加数更是远大于广东。

江苏未来能否坐上中国各省GDP第一的宝座,关键就看江苏的人才优势能不能抵消这个人数的劣势了。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江苏,江苏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上海的帮助和竞争。上海既能给江苏发展以资金和技术,又始终和江苏构成短兵相接的竞争关系。对于20年前上海房价还不这么高昂时的年轻人而言,能到上海为什么要到江苏呢。

2018年6月中国企业报介绍了江苏招商引资的“五步走”经验。其中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期发展战略一条中提到,在苏州的发展过程中,苏州人对自己的优势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摆正了苏州和上海的位置,即苏州绝不和上海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种“绝不和上海斗”的总结当然是符合当地情况的,但也透露出和上海争抢人才和资金的心酸。

江苏获得资金难度大,常驻人口少而且增长慢,但也不是绝对没有优势。

根据青塔网的统计,1955年-2015年间两院院士籍贯为江苏的有450名之多,位列全国第一,比第二名浙江省多出75名,是第三名广东省的三倍。正是有这样的人才优势,江苏才能克服上述劣势,奋力追赶广东。

所以具体到产业发展上,广东敢于发展高风险的尖端科技产业,实现质的不断提高,也敢于继续保留大量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

江苏的工业投资长期主要依靠自己的工业盈余,因此比较求稳,追求产业的利润率。像汽车制造、机床、轻工业和化工等产业,如果做的比较好,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避免了很多高新产业遇到的叫好不叫座、投入高利润率不高等问题。

同时,江苏省的人口增长慢,而老龄化问题相对突出的现状也让江苏不敢过于在低端产业徘徊,总是不断地淘汰落后产能,始终保持处于一个利润率较高风险适中的产业区间。

哪个更普适性?

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发展的方式有很多,对于中国的一个省来说,要发展只能工业化,并且以工业化结合信息化。粤苏的范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尤其是江苏更加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

落后省份不发展工业,靠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甚至房地产,可能短时期内在局部会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和全局来看是富裕不起来的。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还未彻底完成,经济强省也是人口大省,2018年GDP总量排名第一的广东省也是中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中国常住人口第二大省山东省GDP排名第三,常住人口第三大省河南省经济排名第五。

这种人口和经济之间的联动关系证明欠发达省份在科技方面的劣势没有大家设想的那么大。如果重视人才的作用,积极的推动工业化,未来的经济还是有可能追上经济发展在前面的省份的。

最后江苏这样只能选择性发展的省份在全国比较普遍,可能未来只有广东能一边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不放弃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如此就会有产业转移,例如江苏高峰时期有7000家化工企业,根据江苏的计划2020年化工企业不超过2000家,2022年化工企业不超过1000家,相比高峰期锐减接近8成。

这种产业升级和转移将很可能使工业化一浪接着一浪地由东部向西部发展,只要各省把握历史机遇,像江苏一样结合区域优势坚持工业化,那么中国GDP超过十万亿的省份将绝不止两个。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