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纱数科,为纺织产业提供更全面的“数字化贸易”;璀璨智声,通过声音分析工业制造中的产品品质;不工软件,为传统企业构建从工厂到供应链的全面协同……江苏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多以来,身处区内的许多传统行业企业的最大感受是,“自己突然从被嫌弃,变成了香饽饽”。记者日前调查采访南京、苏州等地企业发现,对于传统行业,自贸区的产业升级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其关键在于,围绕个体企业的多维度赋能。借助自贸区的“风口”,江苏正在三个层级作出相应探索。
“风口”下的困扰,
更多订单带来更迫切诉求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扰,是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订单。”在南京,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李力向记者讲述了最近赔钱的经历。“我们接到一个大订单,评估之后,觉得虽然交付时间很紧,但是赶赶应该来得及,为此,我们甚至拒绝了几个老客户小一点的订单。”可惜的是,尽管全力以赴,最终这个大订单还是没能按期完成。“大的没赚到,交了违约金,老客户又丢了几个,真是亏大了。”李力很是懊恼。
江苏自贸区成立之后,虽然遭遇突发疫情,但是李力的最大感受还是订单比以前多了,“计划部门做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数据也提供了佐证,成立两年来,江苏自贸区三大片区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约10%的实际使用外资、约13%的进出口额,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
不过,“风口”给企业带来困扰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不工软件还从中发现了商机。不工软件副总裁周峰告诉记者,公司专注于服务制造企业实现智能数字化转型和柔性供应链建设,已累积600余万种组合算法模型,覆盖制造行业类型达95%。“公司的第一个客户,也是一家纺织企业,已经使用不工软件的产品超过15年。”据周峰介绍,不工软件帮助该公司成功应对了个性化需求市场环境下的订单碎片化和多样化的问题。通过不工软件的计划引擎和排程,该公司降低改机次数超过30%,降低40%以上的库存,订单交付率从原先不足50%提到高85%以上。同时,不工软件还帮助该公司改变了传统大量人工制订工作计划的局面,杜绝了漏排和错排,并且把计划人员从7人降为了3人。
“虽然目前不缺订单,但我也一直在反思,传统行业的机会在哪?”李力告诉记者,借助科技赋能,已经成为公司上下一致的共识。
为赋能者赋能,
“一站式”实现全方位提升
“以外贸为导向,在‘风口’上,依然还是要发展自己的技术,不是简单开店,而是迭代,做自己的渠道,打自己的品牌。”苏州一家跨境电商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双边、多边贸易格局逐渐成型,“大贸易”时代成为过往,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抛出了一个很务实的问题——它们不仅需要某一方面的赋能,更期待全方位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此,在位于苏州自贸片区的苏州国际科技园内,一项通过开展生态合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尝试正在进行。2020年,科技园与微软合作建设的“微软创新赋能暨生态加速计划——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投入运营。微软创新联盟运营总监朱益铭告诉记者,创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招募和遴选,每期“加速”15-20个优质项目,扶持20个以上的项目实现转型升级,这些项目的最终“用武之地”,大多都是传统制造业。同时,得益于自贸区乃至整个江苏的深厚产业基础,创新中心致力于共建一个创新生态。
盎古科技,一家致力于为纺织业机器进行视觉检测的创业公司,就是创新中心的“校友企业”之一。盎古科技创始人李飞介绍,公司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开发了第四代纺织业机器视觉检测系统,使得曾经复杂的操作系统变为普通人工也可方便使用的产品。以无纺布检测为例,系统可以检测全幅布面各种常见疵点,如蚊虫、脏污、破洞等,检测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0米。
“目前,我们已有两期扶持‘校友企业’71家,‘加速’企业共计45家,后者总估值超200亿元。”朱益铭表示,为进一步服务当地企业,这些从外地引进的企业落地占比超过71%。
为赋能者赋能,进而方便下游企业“一站式”采购。苏州国际科技园内,与微软同在一栋楼里的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也在发力。苏州二元工业是一家为日化、快消等行业提供智能制造升级的企业,但面对当前海量行业产品接入,数据库读写性能、备份防灾等制约了业务开展。为此,二元工业借助华为云,满足了公司对下游客户的持续服务。
政府职能转变,
生态闭环提高营商环境竞争力
为传统行业赋能,从点到点的“单打独斗”,上升至点到面的“一应俱全”,一个“三重进阶”的闭环就只差“最后一跃”——政府职能转变。在自贸区,记者观察到,为提升贸易便利度所展开的制度创新,已形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苏州自贸区内的一家报关公司,正享受政务审批智能化带来的便捷。“我们现在报关,制单速度由2小时缩短至几分钟,再也不需要打印三四十页的原始文件。”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改变源自当地政府采用了苏州美能华研发的产品,据公司创始人童先明介绍,美能华依托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重塑和再造政府业务流程,争取做到“秒审秒批”,从而提高营商环境竞争力。
为跨境物流及港口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海管家,在政府助力之下,将提箱、还箱和港口过闸等环节“搬至”线上,提升效率的同时还降低成本。“通过公司的云系统,向国外海关发送的舱单,成本降低超60%,时效从传统方式的1天,提高到几分钟,且准确率可达99%。”海管家CEO金忠国告诉记者。
江苏风云科技同样从政府职能转变中受益。涵盖百万量级政策数据、26个政策领域、266项政策指标,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贴心转变……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1全球智博会现场,风云科技发布的一款“政策计算器”吸引诸多企业关注。“在十多年的政企服务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企业普遍存在对于各类惠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报不上’的难题。为此,我们自主投入研发了这款政策计算器,通过‘大数据+企业服务’,面向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提供精准化政策服务。”公司董事长戴晔介绍。
为帮助风云科技推出“政策计算器”,苏州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领导小组,涉及发改、工信、人社等多个部门,汇总所有的涉企政策,并安排人员对国家、省、市、区的2900多条涉企政策进行一一分解。同时,“苏州市企业服务云平台”作为政府服务企业的总入口,也将这款“政策计算器”作为其中一项主要服务功能。
□ 本报记者 陈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