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秋季房交会中,学区房吸引了许多购房者的目光。现场,既有来自国际教育集团的学区房,又有引入来自国内一线教育品牌社区,成为房交会的一大亮点。
市民王女士说,现在选房的标准,除了看环境、看位置、看价格、看户型,最重要的买房任务是解决娃娃读书的问题。“再好的房子,要是不是学区房,我们都不会考虑。”
一位城南某品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开发商想要脱颖而出,除了会盖房子,有哪些附加值是成败的关键,市场早已从单纯的盖房子游戏变成综合资源的竞争。除了教育学区房以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各类产业地产,火爆势头强劲。
拼房子变成拼资源附加值是成败关键
很多年前,买房子只看三点:位置、价格、户型。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慢慢的有些购房者开始考虑居住的舒适性,于是,绿化率、绿地率、容积率等成为影响买房的重要因素。现在,你到某个售楼部去,摊开楼书,如果上面只有关于产品说明,小区内部环境的介绍,显然已经完全无法吸引口味刁钻的购房者了。
市场更加的多元化,机遇多了,相应带来的竞争也越发的强烈。光靠开发商一己之力打造所谓好房,已经完全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有没有资源整合的能力,能为购房者带来哪些附加值?拼房子的时代已经过去,拼资源才是在竞争中独占鳌头的关键。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开发商纷纷调整思路。从买地、建房、卖房的简单模式,变成了依靠资源买地、修房、卖房式。将平时大家旅游休闲的地方变成居所,于是“旅游地产”应运而生;中国有上亿的老年人,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小区里配备相应的医疗服务,专门为老年人建房,于是“养老地产”闪亮登场;把名校引入社区,或者是挨着教育资源买地修房子,许多家长都愿意买单,于是“教育地产”进入人们视线……
开发商们展开一场关于资源的大战,购房者又往往心甘情愿为这些附加值掏钱。于是教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养老地产……各式各样的新型地产如雨后春笋般投入建设。
业内分析,开发商之所以如此青睐产业地产的运作模式,除了购房者观念的改变,要求更加宽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产业地产背后能给企业带来的贷款、税收、土地等政策扶持与优惠。
产业地产日渐火爆市场乱象也在丛生
无可否认,开发商要是能把资源嫁接好,利用善,对于购房者而言绝对是利好。然而,市场火爆的同时,秩序也相对混乱,有的开发商为了吸引购房者,打着资源的旗号大肆忽悠。
以教育学区房为例,因为受学校招生政策影响很大,所以就近入学不等同于物理距离近就能进学校。不在标准之内,哪怕一墙之隔也未必读得到,并非像许多开发商宣传的那样简单。教育部门会根据区域内适龄学生的数量,合理匹配教育资源划分学区,入学人数的波动、城区规模的变化都会造成学区的调整。根据《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公办)布点规划(2006-2020)》规定:小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300-500米、中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800-1000米,1.5万人-3万人口可配套18-30班的小学一所、3万-5万人口可配套24-36班中学一所。
同样的乱象在其他的产业地产中也是存在的。就目前国内养老地产市场的情况来看,开发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几乎和普通住宅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配备了一些常规的医疗服务。大多数还是没有达到养老地产应该有的标准。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业内分析,关键还是在于缺乏行业准入门槛,没有形成统一政策束缚。嫁接资源,提升房子附加值的思路是好的,购房者也很认可这样的运作模式。由于资金能力的限制,许多小型开发商想走捷径,抄小道,“挂羊头卖狗肉”行业现状由此而来。
●专家视角
寻找未来之路品牌商近半涉足产业地产
虽然产业地产中存在一些小开发商,由于资金能力的限制,打着“产业地产”的名号,实际还是在卖住宅。但是有消费市场,有政策扶持,产业地产的前景还是让国内许多一线开发商看到了希望。
“目前国内排名前20的房地产商,有一半以上涉足于产业地产。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市场研发部门,真正的在探求房企转型的未来之路。”王志纲工作室西南区总经理张志宇告诉记者,由于住宅的功能单一,而产业地产不仅具备住宅的功能,同时还兼具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所有一些规模化的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寻找产业地产的未来之路。
张志宇举例说,在文化地产方面,万达在武汉打造的中央文化区,包括了住宅的元素的同时,也具备了旅游、商业、商务的功能。再比如说,旅游地产方面,保利石象湖,蓝光峨秀湖,还有万达、龙湖等企业,也一直在打造优秀的产业项目。张志宇认为,市场上的确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小型开发商,但是这只是一部分现象。更多的一线企业是认真的在为未来的奶酪做准备。
对于如何区分市场上真假产业地产?张志宇建议:“规模化的企业是主动在寻求产业转型之路,主动做产业地产。而实力不够,资金量小的中小型开发商,为了迎合市场,往往是被动的投入产业地产的。区分他们最好的标准就是看主动、被动的关系。”
华西都市报记者 孙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