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启东滨海工业园7年拓荒 盐碱地上“长”出新城
2013
02/03
17:01

 

从盐花茫茫的软土滩涂,到惊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寸草不生的“绿化禁区”到如今“万紫千红总是春”;从十年前喝水要靠肩挑手拎 ,看病也要跑到好几公里外的荒郊,到实现了基础配套设施先行,硬件体系实现“十通一平”。短短几年内,南通市启东滨海工业园从原来的盐碱荒滩实现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并向一座充满现代气质的宜商、宜工、宜居的工业新城转型。

园区之变

想当年:没有医院没公路,满眼望去是滩涂

看现在:数百企业已进驻,工业园区展宏图

作为园区开发第一代亲历者,滨海工业园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陆静涛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神奇变化。“2005年以前,这里到处都是白茫茫的荒滩。”陆静涛和几名干部被派到这里,踩着泥泞的土路,在老盐场三层小楼上工作,木质门窗上沾满了盐花。

“因为距市区远,工业园内没有一个像样的项目。”陆静涛说。打造滨海工业园是启东规划中的一个“大手笔”,但这个规划中的偏远工业园鲜有人问津。 “当时很多人都说肯定是搞不起来的,因为看不到希望,甚至连回家的路都不通,很多人都不愿意来上班。”陆静涛告诉记者,那时他一听到拖拉机的声音就激动地拽着同事爬到楼顶张望,看看是不是有砖头运进来了,是不是有企业开始进驻了。

2006年下半年,进来43个企业,2007年78个、2008年82个……到目前共有230多个。就这样一砖一瓦地起步,工业园雏形渐现。

滩涂之变

想当年:喝水要用肩膀挑,荒滩无法建楼房

看现在:滩涂已经变绿洲,平地处处竖高楼

据滨海工业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陆一锋介绍,在滨海这样的软土滩涂上根本无法建厂房与高楼。经过再三摸索和尝试,启东滨海工业园采用国家专利技术,结合园区地质实际情况,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

启东滨海工业园是围海填成的新陆地,土壤的含盐量极高,土壤改良与绿化是“世界性难题”。陆一锋说,他们到天津等地取经,经过一系列创新、实验和改良,探索出一套盐土回填、就地改造、不毁耕地的绿化种植方法。

现在这里“万丈高楼平地起”,土壤含盐量已降至0.3%以下,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原来的荒滩,如今已是满眼绿色。”陆一锋说。

生活之变

想当年:一家几口住平房,交通不便心拔凉

看现在:小区边上有公园,日子过得好舒坦

“十二五”期间,滨海工业园将致力于打造成一个新城区。商住用房平地而起,行政服务配套日渐齐全,学校、银行以及工商、法院、公安等机构的入驻,滨海工业园的服务功能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71岁的施亚英是盐场职工子弟小学的退休教师。1974年,她跟随从部队转业的丈夫来到荒凉的晒盐场。“当年一来就后悔,这里都是平房,不足一百户人家,周围除了盐池就是荒地,一下雨连路都不好走。”施亚英说。2005年起,随着盐场开发,施亚英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一家几口挤在四间小平房内,拆迁后分到了两个大套房子。原来要走十来里路才能坐车到县城,如今家门口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灯彻夜通明;原来要去十几里外的公益村才能领到工资,如今邮局、银行、饭店就在楼下。“这日子过得真是太舒坦了。”施亚英欣慰地说。

招商之变

想当年:荒滩开发路难行,企业来了就欢迎

看现在:企业想来有门槛,环保必须要过关

居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滨海工业园也从量的变化上完成了质的飞越。

陆静涛介绍,在对工业园大力投入和发展之下,这片荒滩的身价也不断攀升。“以前,只要有企业进来我们就欢迎,现在招商也有了门槛限制,特别是在环保方面严格把关。”

从2005年3月份建园到2007年通过“南伸、北围、东拓”工程,园区总面积拓展至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一百多人发展到两万人。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经历了一个从零到100分的过程,一座充满现代气质的宜商、宜工、宜居的工业新城初现雏形。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