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淮安:冲出腹地拥抱“海洋时代”
2013
02/04
09:50

“2012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344个,注册外资到账2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增幅全省第一;外经合作扩大到30个国家和地区……”在不久前闭幕的淮安市“两会”上,市长曲福田向代表报告的一组数字令人振奋。

淮安开放型经济逆势攀升,随着外资独立研发中心成立,盐河航道通航,直飞香港航班开通,这座城市正在冲出苏北腹地,倾情拥抱“海洋时代”。

从“运河经济”走向“海河经济”

去年12月31日,寒气逼人,淮安杨庄复线船闸却热闹异常。上午11时,6艘满载物资的货船缓缓鱼贯驶入闸室、通过船闸,这标志着历时3年的盐河航道整治工程交工通航,540万淮安人“借港出海”的“蓝色梦想”终于成真!

淮安不沿江、不临海,是典型的苏北腹地城市。随着沿海开发时代的到来,拥抱海洋、走向世界,成为淮安人的共同愿望。为此,该市积极实施借港出海战略,通过内河通海工程,借助连云港港口及上海港,把淮安的“运河经济”推向“海河经济”。

盐河航道通航后,将与我省干线航道网形成整体衔接,将港口的功能穿越盐河、洪泽湖、淮河辐射至安徽、河南等广袤腹地。

借港出海正在变成现实。“一切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的集聚地,都是我们要借之‘港’。通过借‘港’,广泛吸纳各类要素资源,形成井喷效应,推动淮安的跨越发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告诉记者。

去年11月7日,国家口岸办正式批准淮安航空口岸临时开放;12月23日,涟水机场开通淮安至香港航线,为淮安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伴随着淮安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外来资本、人才和先进技术、装备将会大量拥入,带来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蝴蝶效应’。”淮安市经信委主任童玉祥说。

此外,围绕“借港出海”,淮安加快构筑与沿海其他城市的交通大通道,超前规划淮河出海航道通达工程,制定与沿海城市在铁路、高铁等方面的对接远景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淮安将逐渐抹掉苏北腹地的印记,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淮安”!

台资新高地成了淮安新名片

三九寒冬,记者走上苏北灌溉总渠大桥,台资项目——实联化工厂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耸立着的龙门吊、厂房,忙碌的工人们……

“这个项目2009年9月开工,一期工程接近尾声。”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先景介绍说,去年11月,第一批真空制盐正式下线,淮安建设“中国新盐都”战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营业总额可达30亿元。

以这一项目入驻为契机,淮安在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占地2平方公里的盐化工新区,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开始显现,双润科技、双阳化工、建滔化工等相关企业纷至沓来。

经过短短几年,淮安已成为继深圳、昆山、东莞之后国内又一台资高地。截至去年12月,全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917家,总投资92.1亿美元,累计到账40.7亿美元。去年,该市获批省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台资集聚新高地,成了淮安最靓丽的名片。

以台资为龙头,淮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吸引外资的多项纪录。去年,全市外资到账突破20亿美元,总量苏北第一;预计外贸进出口42亿美元,同比增长47.4%,增幅全省第一;境外投资协议投资额2304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82.7%,增幅全省第二。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淮安大力实施“三靠”发展战略,推进利用外资由量的突破向质的飞跃,实现外资独立研发中心、外资软件研发中心、外资进出口公司、市内企业境外上市四个“零的突破”。

跨进长三角同城时代

来自淮安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宁淮两市开展共建开发区、产业转移、人力资源等12个方面的合作,实施总投资额106亿元、12个来淮投资项目;签订粮食购销储协议13份,合同数量7.62亿斤。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指导下,淮安市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强南北挂钩合作,全方位融入长三角,推进更为广泛的区域合作交流。

去年以来,淮安与南京主动沟通争取,推动南京软件园投资100亿元的软件信息产业园、中润集团投资3亿元的甲醇汽油新能源项目,以及江苏大厚集团投资2.5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等一批项目顺利落户淮安。

截至目前,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见雏形,集聚区规划已委托相关机构编制;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南北共建园区“全覆盖”,全市已有8家南北共建园区;全面策应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成功签署长三角城市合作协议,全力推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工业园加入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

此外,为全面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淮安坚持兑现“101%服务诺言”,对投资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做到“100%满足”,用意想不到的真诚服务再给他们“1%的惊喜”。市商务局牵头对外资项目审批流程进行跨部门再造,将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12个工作日最快缩短为3个工作日。

如今,“101%服务”已经成为淮安吸引外商投资的优秀品牌,淮安也因此荣列“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并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极力推荐城市”。

本报通讯员 金厚勋 王建国

本报记者 彭广余 李先昭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