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小舢板终成大航母”
2013
02/04
11:16

今年8月,江苏省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来建区十周年。10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度默默无闻,少有项目动工,经济发展近乎停滞而面临摘牌“危险”。而近三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正以超常规的速度跳跃式发展:连续三年在江苏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开发区中的排位也不断向前跃进,呈现出“添酒回灯重开宴”的势头。

10年开发,10年砥砺,常州高新区已从过去的稻田、河汊、农舍发展成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这里高楼林立、厂房鳞次栉比,到处花缀绿茵、生机盎然。

如今常州高新区已拥有三个“国”字号招牌:国家高新区、国家环保产业园和国家软件园。

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据新华网报道,10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常州高新区已连续多年高速发展。2001年,新区经济更是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财政收入9.79亿元,增长40%,相当于1992年到1998年七年总和;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特别是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协议外商直接投资达5亿美元,同比翻了一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6亿美元,增长30%。

目前,常州高新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龙头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据统计,2001年,常州新区完成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达13%,其中新增财政收入占全市新增的18.23%。今年上半年,常州新区行政面积虽比原来扩展了近3倍,但经济继续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上半年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60亿元,同比增长18.20%;财政收入6.48亿元,占全市14.24%;工业总产值实现98.78亿元,增幅达到23.48%。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增幅都比全市高7个百分点。

常州高新区坚持“招商引资就是生命线”,面向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国际、民间资本,开发国内外市场。

据统计,去年,常州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26.13%,合同利用外资占全市的43.58%,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个,占全市的45.71%;投资2500万美元以上项目有8个,并实现这个市单体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零的突破。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利用合同外资达4.50亿美元,同比增长78.53%,实际利用外资8351万美元,同时引进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在引进的47个项目中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达19个,电子信息、光机电等高科技含量项目约占引进项目的一半。

到目前为止,常州新区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财团、大公司前来投资兴业,这些大财团、大公司包括日本的小松、富士通、富士重工、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美国的通用电气(GE),意大利的雷迪斯,英国的星海,韩国的现代集团,香港的新鸿基,台湾的光阳、东森媒体等。迄今,新区已累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近30亿美元。

“软”“硬”环境日趋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1992年以来,常州高新区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人民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了“七通一平”,并基本布满了工业项目。在高新区南部3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22万伏和11万伏变电所各两座;建成日产5万吨的自来水厂、装机容量为2万门的程控电话交换局和日处理10万吨污水的二级污水处理厂各一座;建成覆盖全区的煤气管网工程,日供气能力达5万立方米;还建成了纵横交错的标准化城市道路网络。

目前,常州滨江工业区的自来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也已全面启动建设,其中石化储罐区等已建成投运。经过多年建设,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新区社会服务体系也日趋健全,各大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已相继进区,有效地为区内企业提供了投资、法律、审计、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区内还设立了公共保税仓库,为进区企业开展保税服务。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近几年,常州新区在体制上不断创新,投资的“软”环境也在不断优化。

常州高新区具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和高效的管理体制,享有国家、省、市赋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各地开发区竞争已经白热化,政策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常州高新区及时转变招商引资思路,从强调优惠政策向体制创新、强化服务转变。

首先从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入手,1999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分别下发文件,对开发区实行封闭管理,由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区内统一管理和协调,其他各部门各单位不再对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直接具体管理。

常州高新区管委会以“规范、透明、效率、信誉”为目标,以“一切为投资者着想”为原则,实行“一幢楼办公、一门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管委会坚持依法行政,迅速构筑起与国际惯例对接、与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积极在区级机关和驻区单位中推行政务公开和首问责任制,由区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建立综合环境监控机制,出台《涉企负担举报查办制度》。对行政性收费和中介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消收费项目31项,并大幅度降低水、电、气增容费,投资成本远低于周边地区。

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常州高新区曾一度把“以贸兴区”作为发展战略,尽管短期看起来红红火火,但实际只是低水平上的扩张;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同某些开发区一样“重引进外资,轻自主创新”。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常州高新区管委会确定了“外向带动、科技兴区”的战略,以项目为载体,围绕“高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做文章。经过论证,组建了环保、电子、化工、软件、“三药”示范基地等一批专题园区,扩大完善了创业中心,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把引进科研机构和孵化高科技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999年,常州高新区管委会紧紧抓住国家改革科研单位体制的时机,制定了一些专门的政策,先后引进了托普集团、中科院成都晨光研究院、合肥物理所等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开发机构。目前常州高新区内已有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聚碳酸酯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手性生化工程技术中心和江苏新科数字视听设备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有害生物防制工程技术中心等5家省级工程中心以及1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与区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中科院系统单位和部省属科研院所已有120多个,一批企业已相继建立了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科研机构与区内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优势互补,为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了条件,使区内科技创新包括原始创新的能力呈几何级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到现在为止,常州高新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项目达到180多项。

在引进和创建科研机构,增强区域内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常州高新区还充分利用孵化创业中心,新开辟了1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用于建设创业中心第二基地,使创业中心孵化面积增加到51000平方米,布设了多媒体宽带网,组建了技术监督检测中心,建成了软件和医药研发中心,并开发了“交互式专业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系统”。新区还拿出1500万元的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新区还设立了科技创业企业担保资金,并在孵化创业中心内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研发中心和医药研发中心等专业孵化器,为下海创业的科技人员提供研发、设备、信息、检测、商务等一系列硬件服务。

据了解,自常州新区孵化创业中心建立以来,这个中心已先后孵化科技型企业140多家,从1999年起,毕业的企业达45家,而每年新入驻的企业都在40家以上。2001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被江苏省科技厅授予“先进孵化器”;另一方面,常州高新区积极支持区内的50多家企业相继建立了创新中心、研发中心,高标准地规划了常州软件园,启动了“三药”示范基地工程,通过各类专题园区建设吸引、留住、培养了大批有科技创新意识的人才,使得该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经过几年的努力,常州高新区已逐渐形成了以免维护同步集中器、计算机远程集成抄表系统、数据用户环路为核心的网络通信产品群;以数据通信、网络安全、金融财税为核心的软件产品群;以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三氟氯氰菊酯、棉花脱叶剂为核心的“三药”及其中间体产品群;以瓶级聚酯切片、铸造用树脂、电吸式水处理材料为核心的化工新材料产品群等6个高新技术产品群,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占全部高新产品的77%。在全区技工贸总收入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占半壁江山,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达到了70%。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发挥了关键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