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十年,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就发展成为国内产品最全、产量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
美国杜邦、法国阿科玛、日本大金、比利时苏威4家世界氟化工巨头以及国内上市企业上海三爱富争相进驻园内。2008年,产业园实现总产值48亿元,销售收入50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产业园发展速度令美国杜邦公司副总裁辛迪·格林侧目:“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是亚洲最大的快速成长型氟化学工业园区”。
常熟市副市长、海虞镇党委书记、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唐晓东说,通过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基地型、龙头型重大项目,新材料产业园将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新材料产业,使园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以新材料为主的专业化、特色化生态园区,为常熟打造第四大经济板块。
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脱胎于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其设立始于1999年,2001年7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2006年12月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冠名“中国氟化学工业园”。
工业园从招商引资这一源头着手,实施绿色招商,注重上下游配套,加快引进与现有企业上下游产品关联项目。目前园区已形成欣福化工硫磺制酸,中昊、阿科玛、大金、杜邦等公司氟化工产品生产的产业链。
在这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实行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比如,中昊和阿科玛利用欣福化工每年生产的25万吨硫酸制成6.5万吨/年氟化氢及8万吨/年F22,这些又被杜邦和大金拿来生产5000吨/年的各类氟利昂替代品和1万吨/年的各类氟树脂、氟橡胶等。
产业链的完整增强了产业园的集聚力。最新数据显示,园区累计引进企业45家,合同利用外资8.6亿美元,注册外资4亿美元,利用内资民资37亿元。
如今,园区发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依托既有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氟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今年以来,产业园加快入园项目推进,阿科玛老虎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可新增销售13.6亿元。
循环经济践行“责任关怀”
从建园起,常熟新材料产业园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型园区。产业园已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确定为全国首批17家推进“责任关怀”的试点单位之一,成为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产业园规划面积15.02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8平方公里,建成“五纵五横”的道路框架,实现了“九通一平”,道路、电力、通讯、供热、排污、雨水、天然气、自来水、工业用水等管网全部到位。消防站、热电联供厂、污水处理厂、排涝站等公用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均已投用。
今年初,产业园又开工建设应急响应中心、污水厂扩容等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达1.74亿元,至9月份已完成投资1.2亿元。工程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的承载能力。
循环经济理念在园区深入人心。利用欣福化工硫磺制酸产生的余热,园区配套建设了3000KW余热发电机组,每年可产出2700万度电能,同时在发电过程中还可提供30吨/小时的高压蒸汽,供区内企业使用,每年可节约热电能源开支1000万元。中昊、阿科玛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废盐酸提供给三福化工,将废盐酸结合碳酸钙生产氯化钙或进行脱氟处理,提供给化工、钢铁企业,每年可解决废盐酸20万吨,产生效益近1000万元。
发展循环经济,使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明显下降。园区实施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每年减排约139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为我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承诺作出了贡献。
产学研合作抢占创新高地
今年6月,常熟市氟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这是由注册在产业园的氟化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塑料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联合成立的产学研创新组织。
专家表示,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全面推动常熟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国、乃至国际行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
常熟新材料产业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集聚创新发展资源,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型生态园区。园区是国家火炬计划常熟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有江苏省氟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华益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苏州市铝钎焊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及计划6项,省市级科技项目及计划11项。
此外,园区企业中昊、华益、新华等与高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