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切换
新闻
常熟大学科技园另辟蹊径推进产学研合作
2013
02/22
08:54

国内第一家设在县级市的大学科技园,成立仅5个多月,就吸引了51个项目前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39项,18个企业入孵。这个刚出生就会跑的“神奇宝宝”,让地方和高校始料不及,一致叫好。

探索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江苏省的第一个试点选在常熟。去年10月23日,由江苏省委组织部牵头,从江苏省14所高校有针对性地选出了15名科技高校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据统计,15名特派员现已走访企业近500家,促成校企合作项目90项,另有80多个在洽谈之中。

今年3月24日,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复,常熟大学科技园正式筹建,采取“十五校一府”的建园模式,即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15所高校和常熟市政府联合共建。

打通产学研“最后一米阻隔”

目前国内大学科技园基本以各个大学为主导,出发点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不是以地方产业发展为主导。很久以来,校企产学研合作一直存在着若即若离的现象,大学院校、科研院所更关注成果的科学价值和技术的先进性,而企业却主要关注新技术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常熟大学科技园将地方企业需求和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地放在首位。企业的需求被放在了第一位,产学研合作所存在的科研成果向市场产品转变的“最后一米阻隔”就被打通了。

6月2日,由常熟大学科技园牵头,常熟市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来自常熟市太阳能光伏、氟化工、玻璃模具三个产业板块的36家企业分别与多个高校签约,共同组成3个特色产业创新联盟。

“没有大学科技园,我们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少有机会和大学合作,更不用想承接国家863计划项目。”李国清经营着一个化工企业,经过常熟大学科技园的牵线,他和南京工业大学范益群教授携手,采用新一代工业分离技术把汽车废机油还原如新。这次合作,让李国清迈入了市场前景广阔的新能源行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面胶”效应

常熟市沙家浜镇的玻璃模具产业从小作坊起家,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玻璃模具特色产业基地。但科技特派员调查发现,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低价竞争策略上,大部分只能代工生产。

目前,由常熟大学科技园联合四所高校组成的专家团正在为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把脉”,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介绍给企业。常熟市玻璃模具协会会长赵义元表示,与高校的合作让企业突破了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一边是122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寻求释放,一边是因为缺少智力支持而难以建立起带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体系,这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遭遇的现实尴尬。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高校和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最常见的是“门诊”型,企业碰到技术难题“生病”了,到学校“看病”,问题解决后,付钱再见,双方合作始终停留在低层次;第二种是“保健医生”型,企业和高校某个教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个私人顾问,合作范围窄;第三种是“家门口建医院”型,高校到地方建研究院,为地方提供科研支持,这种方式投入资金太大,一般县市承受不起。常熟另辟蹊径,以大学科技园作为“双面胶”,把学校和地方粘在一块,为打破产学研合作的尴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