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放眼全国,江苏有着独特的“农情”:资源禀赋紧缺而农业产出丰厚,传统农业根深而现代农业率先,人地矛盾突出而规模农业领先,农民素质参差而科技贡献巨大,城乡差距缩小而工业反哺加大。但江苏在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成绩突出,创树颇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在访谈中对此进行了一番回顾: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对江苏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全省连续多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全省粮食总产674.5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粮食单产421.3公斤,比全国平均高68.1公斤。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2元,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2.9%,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43∶1,城乡收入差距为全国最小省份之一。按照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进程和主要指标均超时序、超预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有效灌溉面积等多项关键指标居全国第一。
在新“四化”的进程中,经济发达的江苏,如何在更高更新的起点上,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徐鸣代表说,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农业现代化放在整个现代化全局中来谋划,列入全省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率先制定指标体系,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在具体工作推进上,重点抓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突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1%,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比重达到61.4%,均居全国第一。
二是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我们深入实施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战略,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农业科技联合创新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联合攻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3%,居全国第一,比全国高7.8个百分点。
三是坚持把提升现代设施装备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我们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全省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3.9%,居全国第一;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旱涝保收农田69%;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突破40%;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
四是坚持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我们积极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公益性服务体系,率先开展“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大力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向综合性服务转变,发展一条龙全程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营销。
五是坚持把构建政府支持保护体系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障。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采取真着实着,拿出真金白银,合力予以推进。我们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督促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落实到位,保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现执行。2012年,省级财政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120.56亿元。
徐鸣代表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辩证认识优势与不足,努力克服发展中的矛盾与困难,科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徐鸣代表说,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生动关系。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陷入停滞。因此,“四化同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江苏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做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业比重虽有下降,但地位不动摇、工作在加强,农业投入逐年加大,切实改变了“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中的不利地位,紧紧抓住了“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规律。
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与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关系。江苏人多地少,全省不到7000万亩耕地,其中6400万亩基本农田,2800万亩山林和水面。总体来看,江苏有限的耕地面积只能保证“一粮二菜”,口粮基本自给,叶菜就地解决,再加上一些特色农产品。按照中央要求,江苏高度重视“米袋子”和“菜篮子”生产,千方百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在保持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粮经关系,既保持了粮食稳产高产,不出现大起大落,又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做到增粮、增效、增收协同提高。
三是处理好工商资本下乡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资本投入农业规模逐步扩大,在带来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机制和理念,培育壮大了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到农村圈地的现象。江苏客观看待、科学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问题,重点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种苗、产中服务和产后加工流通等土地占用量少、科技含量高而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环节和领域,把种养环节留给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鼓励工商资本投入适合企业经营的种养业,防止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占用农村耕地,与农民争地争利。
新年新起点。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江苏将有哪些新奋进?徐鸣代表重点谈了江苏正在实施的“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十项富民行动”。他说:“江苏农民收入倍增要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但我省农民收入基数较高,宏观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变化、自然灾害等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深层次障碍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努力在新起点上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思路已经明确,关键是抓落实。”
今年1月份,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今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意见》;春节刚过,江苏省政府就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实施有关事项。“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坚定决心和高效务实、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徐鸣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