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总规划面积23.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8个代管村,户籍人口约3.5万人,是江苏省首批省级开发区和沿江沿海重点建设园区之一。近年来,启东经济开发区按照“积极争创国 家级经济开发区”要求,紧紧围绕“全面接轨服务上海”这篇大文章,聚集创新要素、聚焦关键核心,在科技创业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发展、园区运行提效上不断加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启东经济开发区在2017年江苏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和南通开发区创新发展评价中均位居第 一。
随着崇启大桥的正式通车,江苏启东、崇明岛、上海浦东三地在长江入海口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南北向越江大通道。从启东经济开发区出发,穿越沪崇启大通道,45分钟可轻松抵达浦东国际机场,80分钟可抵达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启东从传统定位上的“北上海”一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北”,完全、彻底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今后一段时间,启东经济开发区将紧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家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围绕“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战略定位,以“跻身省十强,争创国 家级”为目标,以创新型经济园建设大推进为龙头带动,加快提档升级,注重创新发展,致力“五大转变”,全力建设商务新城、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生态新城、人文新城,把启东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上海北翼先进制造业首 选区和现代服务业先行区。
以创新型经济园建设全面推进为龙头,实现由投入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配套齐全的商务新城。
启东创新型经济园是融生态、生产、生活于一身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集商业、商住、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促进转型升级、培育新型经济为目标,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人才国际化为方向,坚持高点定位、创新立园,坚持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着力培育国际化总部经济基地、国 家级科技孵化基地和省级服务外包基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构筑人才高地,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主导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和高 档商务承载区。2012年,在全面完成创新园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路网布局的基础上,全力拉开创新园道路框架,确保主要道路年底前竣工通车。加速推进科创大楼建设,确保高99.6米、总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的创新大楼明年整体竣工。全速推进7万平方米总部科技大楼、2万平方米中试车间、6万平方米IPO及BPO外包基地建设。确保全年引进服务外包、科技孵化、总部经济不少于20个。
以产业招商全面突破为关键,实现由单纯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转变,打造绩效显著的产业新城。
围绕电子信息、新型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锁定建成总部经济、科技孵化、服务外包三大基地,积极实施先进制造化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层次和水平。围绕世 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及知名上市公司,实施“大招商”;着重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和高新产业,实施“高招商”;注重对国内发达地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转移信息的收集跟踪,实施“快招商”。坚持以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推动开发区经济大发展,加快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努力促使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产品由零散走向集聚、产业由松散走向集群。根据“科学布点、点内分组”的招商思路,建构招商竞争新格局。充分放大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驻外分局职能,带动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招商。主动出击,精心策划多角度、高频率、宽领域的招商活动,做到月月有小型招商宣传,季季有专题招商推介。
以园区开发全面提速为重点,实现由单一工业园区向综合功能园区转变,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快速推进动迁安置,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实现从单纯注重动迁数量到全面提升质量的转变,从拖而不决到速战速决的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团队推进”的转变。按照“国内一流单位设计、优 秀施工队伍承建、城市社区标准配套”的要求,安置房建设在2011年“开工50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2012年开工70万平方米、竣工50万平方米,确保实现安置“零过渡”。大力实施绿化工程,着力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坚持沿路布绿、依河植绿、空地造绿、见缝插绿,做到厂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宜居化,确保两年内创建成为省级生态示范工业园。在凸显生态景观的同时,加快建设商贸服务、企业会所等设施,形成“经济带”、“区中园”、“产业城”的空间布局,做到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城融合。
以创新平台全面搭建为抓手,实现由粗放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打造后发强劲的科技新城。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创业团队,通过借用、聘用、兼职等多种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园区。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保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由目前的12家增加到20家,产学研合作机构由目前的45家增加到60家。进一步巩固完善挂钩联系、联席会议、横向交流三大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家沙龙,加强互动交流,加强园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企业家对开发区的认同感、归宿感,激发企业家创新创造创业的热情。